当前位置:主页 > 院校 > 院校图说新闻

香港印刷杂志专访北京印刷学院优秀校友蒲嘉陵

时间:2013-10-08 来源:香港印刷 作者:叶韵仪 

【内容提要】今期《香港印刷》专访北京印刷学院蒲嘉陵副校长,他被业界赞誉为第一位海归的“印刷博士”,求学于北京印刷学院、又回到这所学校教书育人奉献行业,为读者介绍北京印刷学院的方方面面,并分享他对印刷教育如何配合行业未来发展的心得体会。

  信心满怀

  展开北印未来蓝图

  构建“政、产、学、研、用”无缝对接平台

  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

  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蒲嘉陵副校长信心满满。目前,北京印刷学院有三个校区,校园面积从最初的230亩拓展至现在的330亩,现有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在建和今年开工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在建工程中,最大的单体建筑为60,000平米的绿色大厦(暂定名),主要用于在校内建立的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

  据蒲嘉陵副校长介绍,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市政府批准建立的一个科技平台,在性质上类似目前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的工业技术研究院,目的是将科技创新种涉及的“产、学、研”要素融于一个平台上,保证产学研之间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科技资产等能够无缝对接,提高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效率,同时,促进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与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接。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产、学、研之外由添加了官、用两个要素,将政府和用户也纳入到科技创新平台上,目标是打造一个集“政、产、学、研、用”要素为一体,各要素无缝对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全面开启印刷、包装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工作,助推印刷和包装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60,000平米的绿色大厦成为2013年北京市属高校中最大的单体建筑项目,也是学校最大的单体建筑,得到了市财政的大额拨款支持,将于今年下半年在本校区南墙位置破土开工。未来,绿色大厦在外形上将采用一躺一立的两个铅活字的抽象造型,既有字面也有字腰,躺着的铅字端面还将有凸印的学校logo,赋予了现代印刷技术起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借城市发展东风

  把握区位优势之机遇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的一系列措施,让北京印刷学院的发展如虎添翼。学校地处北京大兴区,距离地铁四号线的出口直线距离仅有十米。地铁四号线直接将学校连接到北京火车南站、西单、动物园、国家图书馆、清华和北京的高科技产业区——中关村。蒲校长说:“学校与中关村仅地铁一门之遥,近在咫尺”。近年,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投入,目前北京地铁已经开通线路17条,运营线路总里程456公里,预计“十二五”期末将达到600多公里。同时,采取低票价引诱和鼓励鼓励老百姓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地铁票价全程两元,公交车低至一元,有公交卡还可享受四折优惠,学生卡甚至有两折优惠。另外,北京第二机场就落户大兴区,距离北京印刷学院仅八公里,即将于今年年底动工,预计2018年启用。为此,还规划了京开高速、京台高速和(新)机场高速和轻轨与机场连接,使学校所处地域的交通连接四通八达、更为方便。

  北京最大同时也是北京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发区——亦庄开发区已并入大兴,使其今后的发展在土地上得到保证,同时,也使大兴成为北京甚至全国的高科技产业云集区。此外,北京南城发展计划也进入了第二期,未来三年,政府带动社会总投资约3960亿元,为大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目前大兴区在“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构件亦庄新城、空港新城和黄村新城的建设构想和实施规划,使得这个地区在今后五年的发展优势比北京其他地区更好,而身处其中的北京印刷学院也是机遇满满。

  用心培育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印刷强国提供坚强后盾

  虽然被业界誉为“第一位海归的“印刷博士””,但是实际上蒲嘉陵副校长的博士学位并不是印刷,而是支撑印刷产业技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他介绍说,印刷是多学科高度交叉和融合形成的一门应用学科,一旦深入到研究、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如,博士培养)必然会进入到印刷的基础支撑学科层面,如,计算机、信息、光学、色彩学、材料、机械和管理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内外都很难找到冠以“印刷”二字的博士学科和学位授权点的根本原因。

  多年来,除了学校的行政职务外,蒲嘉陵副校长还承担了教学、科研和学会、协会等社会工作,从一侧面反映了大学的基本工作和大学教师的责任所在,即,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现时,有些开设印刷专业的院校针对行业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行的问题,开始涌动赋予印刷专业其它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名称,如,图像、信息、传媒等等,但蒲嘉陵副校长却有其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大多数大陆的学生报考专业时比较盲从,“听别人、听父母、顺大流”是主流,有主见和明确学业追求的不多。公共媒体广泛出现的要不是“两弹一星”、“航天航天”、“巨型计算机”、“高温超导”等国之大器,要不就是漫天的演艺明星、时尚追星节目,像印刷这样的东西基本不可能登上公共媒体这样的“大雅之堂”,导致公众对印刷的人事和理解完全停留在几乎最原始的状态,尽管现代印刷业已经是集光、机、电、材等高科技为一身的现代化产业,产业规模也超过(2011年)年产值9,000亿元、从业人口300万的“巨型尺寸”。这就导致了学生不愿意填报印刷类专业,但印刷整体和相关行业组织、政府部门非常看重印刷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前几年学校也有点抗不住这种压力,曾经讨论过学校改名的问题,但在行业中征求意见时得到的回复整体都是否定的,强烈要求不但要办印刷学院而且还要将其办好,办出水平。虽然世界多地的印刷院校已改名,但北京印刷学院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因为这是需要向年产值超过9,000亿人民币,从业人口超过300万人的行业培养和输送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高层次人才的责任。

  蒲嘉陵副校长解释道:“中国印刷行业有10万家企业、300多万从业人口、年产值超过9,000亿人民币,学校需要为这样一个行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图像、信息、传媒以及这些关键词的排列组合还不能反应印刷专业的全部属性。如果改用这些名称取代印刷,在字面上似乎显得“雅致”,但在行业内可能变得费解,难以马上联想到印刷,是否还能接收这样的学生就业可能反而成为问题。在知识结构上可能过于“单纯”,难以反映印刷所具有的多学科交叉支撑的知识架构,除非“挂羊头卖狗肉”,仅仅更改名称但不再涉及内容的变化。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学校更名,特别是专业性很强、与行业密切结合的单科性院校的更名一定不能忽略了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教育体制的实际情况。中国有庞大的印刷产业在背后支撑,有“印刷强国”的发展目标,这是印刷专业的立足之本。如果没有高层次专业人才,所谓的“印刷强国”仅仅是一场梦想而已。”

  他续指:“国内印刷业正在经历技术转型,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其中之一是用工成本的增加,曾经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家”的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近年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平稳发展已经将国家带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和阶段,包括印刷在内的制造业不可能永远维持在劳动力低价竞争阶段,需要改变增长模式,要从精益生产、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要效益,增强竞争实力。中国大陆作为全球印刷生产中心,下一步应该关注如何针对这种变化,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单靠廉价的生产成本已经行不通了,一定要转向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技能、生产效率、优质服务和职业忠诚度等等。另外,与其他消费市场情况一样,国内印刷市场也很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为大陆13亿人口都是各类印刷产品的消费者。但另外一个事实却不太被关注,那就是国内消费市场发展的不均衡、低中高档市场同时并存的情况。每一档消费市场都是以亿为单位的消费群体,特别是以农村、乡镇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低档消费群体的数量更为庞大。随着内地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市场就像海浪一样后浪推前浪,不断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涌向更高端的市场。这一点像水库一样,庞大的低、中档市场不断向中、高档市场补水,使得中国的中、高档印刷品市场经久不衰、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