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升:在药包领域稳扎稳打 “在选择转型方向时,秉承一贯的发展思路,我们还是希望什么简单做什么,怎么简单怎么做。” 北京博海升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洪海 2003年至今,博海升完成了从商业印刷到出版印刷再到包装印刷的三次业务转型。在新业务方面,我们锁定的就是药品包装。 2011年之前,我们的主营业务是期刊印刷。期刊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印刷、折页、胶订或骑马订,然后就能交货了。由于我们不接任何精装业务,生产流程相对简单且标准,需要的后道配套设备也比较少。我一直认为,在单项上成为领先者,远比费力成为全能冠军来得合算。 2011年,受电子出版和网络媒体的冲击,纸媒印量下滑的趋势表现得已经比较明显了,我们开始考虑向包装印刷转型,这可能也是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选择转型方向时,秉承一贯的发展思路,我们还是希望什么简单做什么,怎么简单怎么做。我认为,药品包装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订单批量大,且大多数都是流水线作业,是比较好进入的细分市场。另一方面,医药行业年均15%~20%的增长率也是吸引我们进入的主要原因,这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 从期刊印刷转至包装印刷,设备的调整是必须的。从2011年开始,我们陆续引进一批印刷及印后设备,组建了全新的药包生产线。涉足药品包装领域近两年,我们的成绩还不错,在营销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目前我们不仅在华北地区拥有了稳定的客户和市场,部分订单甚至远销至新疆、黑龙江和海南。药品纸盒不比瓦楞纸箱,它的体积小,所以运输成本不高。而在技术方面,我们之前做期刊印刷的经验积累已经完全够用,再加上我们非常重视色彩管理,所以在产品质量方面可以轻松满足并超越客户的期待。为了降低采购成本,保证产品供应,医药企业一般都会选择2~3家包装供应商为其供货,我们是民营企业,机制比较灵活,响应速度快,因此在市场竞争中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接下来,我对营销部门的要求是深度开发2~3家优质医药客户。 应该说,博海升的这一次业务转型并没有遇到太多困难。药品包装这个行业,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但至少路在何方是看得清楚的,所以我们将会在药包领域继续稳扎稳打。一个全新的药包生产项目将在2013年底建成,新厂房的面积为2.6万平方米,是现有厂房面积的两倍以上,届时药品包装在公司业务总量中的比例将上升至30%左右。 龙江传媒:转型热的冷思考 “转型是需要条件的。首先要有客户资源,其次要考察当地的行业产能是否过剩,第三要考虑转型后的业务领域有没有可持续开发性。” 黑龙江龙江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佐全 进入药包行业纯属偶然 黑龙江龙江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是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下属企业,之前的业务一半是报业印刷,一半是商业印刷。2010年末,我们开始转型,逐步涉足包装印刷领域,目前主要承接药品包装和奶制品礼品箱方面的包装订单,2012年的销售额在2000万元左右,药包业务大概占包装业务总额的四分之一。 当时考虑转型方向时,我们的首选并不是药包,而是奶品包装。虽然黑龙江有很多知名的医药企业,企业规模大,效益也很好,但黑龙江本地药包市场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医药企业大多有合作多年、关系稳定的包装供应商,部分医药企业还有自己下属的三产企业在生产包装。对于我们公司来说,由于之前从未涉及过包装业务,我们意识到,想一下子进入这个领域会存在很大的困难。 我们的最终进入,凭借的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哈尔滨有一家主营中药的医药企业,它也有自己的包装印刷厂,但规模不大,有时候活儿一多就干不过来,印刷质量也不稳定。有一天,这家印刷厂的设备坏了,活儿又要得特别急,我们有个职工的家属在这家企业工作,就把这批订单拿到我们公司生产了,相当于给他们救个急。这批活儿干下来以后,医药企业的老板一看我们干得又快又好,价格比他们自己厂还要低,慢慢地就开始把一些有难度的、没有把握的活件拿给我们做,后来干脆把全部药包业务都交给我们了,我们就这样进入了药包行业。但是光守着这一家客户也不行,后来这家企业又为我们介绍了其他几家客户,就这样,我们才算真正做起来了。 对于目前许多印刷企业谋求业务转型大多瞄准药包行业的现象,我觉得可能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医药企业效益普遍较好,规模都不小。确实,医药企业只要成功发展一个品种,之后可以靠着这个品种发展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简单说,就是医药行业有长期发展的可能,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药包企业也有长期生存的空间。特别是那些大众化的感冒药、消炎药、营养药等,一般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没什么变化,消费比较稳定,订单排产也比较科学,所以更适合我们这种转型中的综合性印刷企业。 第二,医药企业对印刷工价看得不那么重,相对来说,药包的印刷工价比传统印刷品的工价要高。大家一看,其他行业虽然有活儿干但不挣钱,药包行业至少还是挣钱的,所以就都盯上了这个领域。 第三,药包行业的进入难度不大。以我们公司为例,由于当时是偶然进入的,几乎没做什么准备就开始生产了。药包产品用传统的印刷设备就可以生产,不用重新购买印刷机,只要后道工序配几台模切机和糊盒机就可以了,设备投入很少,技术跟以前的业务相比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可以说,目前80%的印刷企业都能承接药包订单,加上现在设备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高,对操作员工的专业性要求不多,因此转型的风险比较小。如果企业想转做烟包、酒包,客户资源的开拓是一方面,另外还得重新添置设备,资金投入就要大得多了,技术门槛也要高得多。 尽管如此,我认为进入药包行业还是要慎重。现在很多企业转型做药包,其实多少有些盲目,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也没有对药包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理性预测。 转型是需要条件的。什么条件适合转型呢?首先要有客户资源。如果想做药包,附近却没有一个大规模的医药企业,那你的客户在哪里?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所以一定要考虑附近区域内有没有稳定的、可长期发展的客户和业务。这是先决条件,如果这个条件都满足不了,转型的想法就会被全部打乱。其次要看这个区域的行业产能是否过剩,进入后能否争取到业务。即使周边有医药企业的业务需求,但如果已经有四五家药包企业在争夺业务且生产线都吃不饱,你还要坚持转过去的话,只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最终大家会陷入像传统印刷那样价格一降再降、最后谁都无利可图的尴尬局面。第三要看转型行业有没有可持续开发性。设备的使用寿命长达几十年,如果业务开展一两年后就没有可继续开发的市场空间,那企业的支出和收入差距会非常大。 重新打量药包市场 经过一段时间对药包行业的认识和了解,我认为,现在的药包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或困难,这或许也是那些试图向这个领域转型的企业应该多加关注的。 1.药包行业未来1~2年很可能出现产能过剩局面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台印刷机的生产速度是1万~1.2万张/小时,一天8小时可生产8万~9万张,切成药盒,大一点的药盒可切6个,小的切10个,就是说一台印刷机一天可以生产几十万个药盒。但对医药企业来说,这可能是其一周的产量,甚至是小厂一个月的产量。因此一家大型药包企业的产能完全可以为10~20家医药企业提供包装服务。 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药包企业的产能还会继续扩大。但药品不是大众商品,不是说生活水平提高了,对药品的消费需求就增长了,有时甚至是成反比的,所以这个市场是有限的,药包企业的产能不可能无限制扩张。也就是说,药包企业未来没有那么多活儿可以干,这几年刚进入药包领域的企业产能还没真正释放,药监码政策推行初期也束缚了一些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等技术、设备、场地、人员配备都更加完善以后,未来1~2年药包市场马上就会出现产能饱和甚至是过剩的局面。 2.药监码政策实施之后,药包利润有所降低 虽然单个药盒加印药监码的成本只上升了几厘到一分钱,但由于药包订单的量是很大的,总体来看也是笔不小的开支。这笔费用一般由医药企业负担,但大多只够负担赋码成本。为了生产药监码,药包企业需要购置喷码设备,就算设备支出企业可以负担,但赋码设备的生产速度拉低了整条药包生产线的效率,人员扩充造成的人力成本、设备放置带来的场地费用等都是药包企业的额外开支。总的来说,生产同样数量的药盒,加印药监码后,药包企业的利润没有提升,但付出的劳动量和时间成本都比以前有所增加。 3.药包行业的区域性集中特点日渐突出 我们公司的药包业务之所以能开展得比较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黑龙江当地发达的制药业,不仅订单量上有保证,地理上的接近性使我们的运输优势也很显著。但并不是所有的药包企业都有这样的“地利”,现在药包企业的技术、设备水平和产品质量都在慢慢接近、趋同,医药企业年年招标,印刷工价被压得越来越低、越来越透明,远距离的运输将使异地承接的药包订单毫无成本优势可言。这不仅会加剧药包企业分布的区域集中性,也放慢了药包企业跨地区业务拓展的步伐。能守好本地、稳中有增,对于药包企业而言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所以我觉得,如果没有区域优势、没有稳定客户,转入药包领域还是慎重为好,大家不妨把眼界放得更宽些,食品、化妆品、手机……这些大众商品都是可选择的领域。 4.医药企业对药包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前面提到过,医药企业付出的印刷工价高于传统印刷品的工价,当然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使药包质量可以更加完美。除了药监码,有些医药企业还采用了一些技术来进行包装防伪。对于中小型药包企业来说,质量和技术能力的要求是不小的考验。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药包企业也不再挑剔,一些小单、短单也来者不拒,中小型药包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因此,我们不能觉得药包行业门槛不高就转过来了,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转型一定要特别慎重。 此外,“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据我观察,现在将原有业务全部转到药包领域的大型印刷企业几乎没有,一是没有那么大的市场空间,二是放弃自己的优势业务、百分之百掉头,风险太大,并非明智之举。我们公司之前有四大支柱业务:报纸、期刊、图书和DM快报,期刊业务的萎缩现象太明显,我们才开始发展包装业务。但我们只是把过剩的产能释放到另一个业务领域,以前的优势还是要保持。转型就得慢慢的,一是要适应市场,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另外资源、设备的调整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我说,最好拿出一部分精力慢慢做,力求慎重和稳妥。说得不好听点儿,即使转型没成功,还能靠以前的业务维持生存、养活自己;转型成功的话,企业的盈利能力扩展了,那当然就是锦上添花了。 今后,我们会根据生产能力参与更多医药企业的招标工作,但是发展药包业务的步子不会迈得很大,希望稳中有增吧。我们不会把包装业务全部压到药包上,以后的重点会是食品包装和粮食包装。还是那句话,进入药包行业要慎重考虑、稳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