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中国包装联合会发布《包装行业(纸、塑料薄膜)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2年度)》,评判包装行业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带动信息化”方面的实际情况。
评估犹如大考。在工信部及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借鉴其他行业的评估实践,中包联为包装行业制定了6份调查问卷,考核重点分别侧重于包装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创新、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
让我们先来解读一下这份考卷。
6份调查问卷考察的内容循序渐进,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层层深入,彼此之间遵循严密的逻辑关系:通过在人、财、物、制度方面的“基础建设”,实现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各个业务部门的“单项应用”,并逐渐过渡到多个业务部门之间及整体业务流程中的“综合集成”,实现产业链上多个企业之间、面向市场的“协同创新”,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在这场行业大考中,共有43家包装企业提交了答卷。通过对这43位“考生”的成绩进行分析,中包联为行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写下评语:
“大型企业普遍存在工业化水平较高而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并因此影响了先进工业化系统效能的充分发挥;中型企业大多刚刚开始信息化建设,将ERP系统作为信息化发展终极目标的企业占有很大比例,信息化应用并没有在企业管理、经营职能领域中全面展开;小微企业基本没有或很少涉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欠缺发展信息化的意识。”
将这份考卷的最终得分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包装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这门课程中的成绩显然并不尽如人意。客观原因不少:传统制造业多以经验指导实践,对人的依赖远胜于对系统的借力;包装企业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比较重视,而对业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相对不足;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偏低,企业难以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从事信息化建设。主观原因当然也存在,关键还在于意识。“信息化也是生产力”,如果不认同这一观念,企业管理者难免会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当成锦上添花,而非企业发展过程中必要的战略之举。
将这份考卷的最终得分在行业内部进行排名,我们也能发现部分成绩出色的“考生”。在后文中,不管是利用ERP系统打通业务流程、降低管理成本的申达集团,还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实际收益的上峰集团,他们都在“单项应用”方面各有心得,在“综合集成”方面也略有小成。而更让我们感到欣喜和激动的是东经控股在信息化之路上长达15年的探索和创新。这家曾受到工信部肯定和表扬的包装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早已走在了行业前列,其在通过网络聚集分散生产能力、协同客户系统实现“零报单”方面的尝试,为企业打造全新的经营模式提供了创造性的方法和途径。东经控股在“协同创新”考卷中的精彩作答,值得激赏。
考试检验的是“考生”们平时的勤奋程度和学习方法。在信息化浪潮中,企业的发展思路不同,取得的成绩也各有差异,但有一些经验则是具有普适性的。后文中的“先锋”版块,我们介绍了4家企业的心得体会,供读者借鉴参考。
面对信息化大考,您的企业能拿到什么样的分数?根据后文中我们提供的试题,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测一番。一时的分数高低并不那么重要,我们更希望读者朋友们能通过自测进行对标,查漏补缺,找准未来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