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包装财智

纸业的零度困局:一个周期的开始

时间:2014-02-24 10:02:03来源:科印传媒《包装财智》作者: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纸业商会
  看得见的天花板
  时令入冬,寒意已在步步紧逼。在造纸产业,这样一股寒意来得要更早一些,或许远在2010年的那个夏天到来之前。在有据可查的2010年7月,造纸行业就出现了低迷,2012年正式进入“寒冬”,2013年1~7月,我国纸及纸板产量同比增长0.2%,几乎是零增长,造纸产业“零增长”的现实击碎了行业的盈利梦。
  只不过,与自然环境中的温度起落有所不同,经济周期下的产业绝对不会出现自然界断崖式的上升或下跌。也就是说,业内很多人士之所以对于这个产业的周期到来不敏感,源于他们经历的正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产业快速增长带来的投资冲动、规模扩张掩护下的利润空间被无限憧憬,事实上,已经到了不得不紧急刹车的地步。
  “一个阶段性的天花板已经出现了。这不仅仅是产能过剩可以印证的,纸企的利润、开工率都是讯号。”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郭永新给出了自己对于这个行业发展的判断。
  在中国,造纸产业的扩张实在太快了,因而,面对突然碰壁的遭遇,业内人士与企业的不适应也可以理解。就此,郭永新解释说:“长期以来造纸行业发展较快,市场需求旺盛,企业投资意愿强烈,银行更是愿意放贷,国家对轻工行业又有多种政策扶持,造纸行业想不发展都难。后来,再加上国家鼓励林纸一体化,不少造纸企业纷纷加入了上市融资的队伍,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养了多家大型上市造纸企业的迅速扩展,中国造纸产能由此开始了爆发式增长。”
  然而,就行业自身来说,规模增长达到一定限度后,必然存在发展增速放缓的客观规律。当行业高速发展的惯性戛然而止,市场终于出现了行业人士所不愿看到的景象:受产能增长过快及市场需求不旺的影响,2012年,中国造纸工业总体发展形势低迷。其中,机制纸及纸板制造行业陷入了严重困难的局面,2012年机制纸及纸板行业完成产量11375万吨,同比增长4.65%,如图1所示,工业总产值7074.67亿元,同比增长8.8%,利润总额342.86亿元,同比增长3.61%,产值利润率从2010年的接近5.77%回落到4.95%。机制纸产量增速为20年来的最低点。

  通过上述数据,郭永新指出,“2012年造纸行业固定投资达2200亿元(同比增加200亿元),纸浆造纸和纸制品各占一半,按理应该新增1000万~1500万吨产能,同比增长10%,但是2013年的产量却只同比增长了0.2%,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他认为,“这表明造纸行业目前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只有通过主动限产,才能维持利润。”
  近两年来,我国造纸行业的困境前所未有,集中表现在一个“负增长”的数据上:2013年3~8月,造纸产量30年来首次出现连续6个月负增长,这当然是几年来持续累积的结果。
  无论认可与否,天花板已经盖在上面,造纸行业由此进入一个新的低速发展阶段已成定局。

  与经济周期共振的产能过剩
  从一些上市纸业公司的公报看,躲不开的经济周期已属必然,造纸产业本身的确到了“应当发生某种变化的时刻,问题在于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大企业,更愿意从宏观环境的大势中寻找安慰,似乎不愿意从行业、从企业自身看问题”。
  郭永新说:“一些大企业的生产线开工率只有70%,他们是只做不说,产品压库的处境不是个别现象。对待产能过剩,有一种讳莫如深的情绪在弥漫。”
  郭永新强调指出,产能之所以过剩,是因为大家不知道哪天产能会触到天花板。他拿出了发达市场的数据,“美国造纸产能从8000多万吨降至7000多万吨,日本从3000多万吨降至2000多万吨,造纸行业是有产能天花板的。”中国2013年1~7月产量同比增长的情况表明了中国造纸业可能已经触到了产能的阶段性天花板。
  “从投资结果来看,目前至少10%~15%的产能是过剩的。我个人认为有20%的产能是过剩的。”据郭永新分析,产能过剩分为两种:一种是落后产能的过剩,一种是先进产能的过剩。造纸业也一样,一部分是农村小作坊生产的低端产品过剩,一部分是大企业用现代化设备生产的铜版纸等高端产品过剩。
  据郭永新判断,随着造纸技术进步,行业逐步出现高档挤中档、中档挤低档、低档被淘汰的局面。企业也是这样,生产低档次产品的企业即将出局,尤其现在造纸厂经营十分困难,大纸厂还能撑住,小纸厂肯定扛不住。

  激烈竞争还没到来
  近两年来,造纸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23家造纸上市公司中净利润同比下滑的达16家,占比67%;其中亏损的有6家。而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的也达13家,占比57%。即便如此,造纸企业的数量还在跟随其产量增长而增长。有数据为证:国家统计局2012年统计的规模以上的造纸企业有2400家,2013年统计的结果有2479家,多了79家。
  “这说明造纸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其实还没拉开序幕。因为如果竞争激烈,今年统计的企业数量应该是低于2400家。”郭永新介绍。
  郭永新透露,目前,轻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大概在6%左右,造纸行业的利润率在5%~6%,而家电、家具和皮革只在3%。造纸行业的利润率不低,这就是为什么即便目前造纸行业产能过剩,还有新增的企业不断进入。
  相关报告也显示,中国造纸产业集中度偏低,虽然近几年涌现了9家百万吨级的纸业公司,但行业平均规模却仅有2.3万吨。据统计,2011年全国2600余家造纸企业中,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以上的仅100余家。
  据郭永新分析,从目前来看,排名前10的造纸企业的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前100家估计能达到60%左右。他认为,未来2500多家造纸企业还会死掉1500多家,企业数量控制在1000家之内是比较合适的。
  国家对造纸行业的环保要求、对造纸行业落后企业强制淘汰的倒逼机制,尤其是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正在成为造纸行业格局发生演变的导火索。

  应变
  我国造纸业的产业结构表现为造纸企业数目较大,规模较小。这样的产业结构并不利于企业利用规模优势集中生产、发展节能环保技术等,也制约了中国造纸业的发展。此外,由于国家对造纸业没有良好的税收补贴政策,在一些地区,因为造纸厂是地方政府的税收大户,同时也会带来较高的就业,政府就会降低门槛鼓励中小造纸企业发展。
  实际上,产能大国并不能说明产业发展的强大。中国造纸业面临的问题很多,弱势地位在世界上是很明显的,而由于造纸业在国家战略中的特殊地位,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国外进口。因此,今后一段时间,中国造纸业的重点就是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关闭中小企业,抓紧技术攻关、研制出环保新技术,并且做好废纸回收利用等环节,将我国造纸业做大做强。
  国家《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通过加大企业重组,到2015年年产100万吨以上大型综合性制浆造纸企业集团将达到20余家,而2010年底这一数目为10家。
  很显然,只能通过兼并重组、淘汰小企业,才能实现若干“寡头纸业”的行业理想状态。小企业必将倒下去,未来总归是大企业的天下。现在正是转换期,中国纸业正在经历“成长的痛苦”,这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分水岭。“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的马太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中国纸业发展报告》说,度过这一阶段,纸业将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进而实现从产业大国到产业强国的跨越。
  郭永新认为企业重组将是“强强联合”,强化竞争优势地位,而非以前的强势企业低价收编弱小企业,无论大企业、小企业,所面临的抉择都将非常痛苦。
  比如,随着国家不断提高纸企的准入门槛,一些小企业为了避免被关闭,就要寻找加紧扩大生产规模的路径以摆脱被“关闭”的命运。问题是,企业扩张的速度能不能赶上国家政策变化的速度?
  “今天企业生产线刚提升为年产5万吨,政策有可能要求10万吨以下的纸企关门,投资的钱自然是石沉大海。小纸企存在着‘投资有风险、不投资必然会被淘汰’的现实问题。”郭永新担忧的是:不少企业还是不甘心,宁愿铤而走险。
  准确地说,现在就是纸企的磨难日:是转型还是扩张?产能过剩当前,不少大企业正在转型是事实,有一些大项目正在上马也是事实。比如,根据晨鸣纸业的公告,上半年其拟在江西晨鸣建设年产35万吨高档包装纸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晨鸣纸业以28.42万吨产能还成为了第一批名单中落后产能淘汰大户。
  对于造纸企业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还在不停地上项目,郭永新认为,这是行业的“成长痛”,就像小孩长个子,如果缺钙就会痛。行业在快速发展的时候,纸企都会马不停蹄地上项目以达到规模效应。但这些都不用担心,因为产能过剩了、开工不足了,行业建设速度自然会慢慢与市场增长速度相匹配。市场的优胜劣汰和国家的淘汰落后产能强制政策实施,都会促使行业健康发展,等到落后企业这块“赘肉”减掉之日,也就是我国成为造纸强国之时。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