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需出版进入铺开新阶段
按需出版自2004年被首次提出实施至今,一直是出版印刷界的努力方向。传统的出版模式造成大量浪费是不争的事实。有数据显示,2016年,全行业纯销售70亿册、853亿元,库存65.75亿册、1143.01亿元,其中,每年出版的20万余种新书中有55%成为绝版并退出流通,“起印量”导致出版社被迫多印图书,长期占用库存和浪费资源,而这又变成了出版单位的巨大负担,导致出版社对按需出版、按需印刷的强烈需求在2017年集中爆发。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全国已有300多家出版社进行了从传统方式向数字印刷的变革,踏入按需印刷领域,其中,不乏佼佼者将这一进程推至新阶段。 2017年初,虎彩正式宣布“已与惠普洽谈成功,摒弃行业内常用的按张收费原则,采用自购油墨的方式以降低成本”,在此不得不提的是,虎彩也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让设备供应商为其度身设计数字印刷设备的印企;人民邮电出版社在2016年底引进的柯达Prosper 1000 POD生产线已于2017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国内第一家没有印刷厂但却引进高速喷墨印刷系统的出版单位,其在2017年实现累计生产3000万印张、报废率从2014年的10%降至2017年的6%,净增效益1200万元以上;同样是2017年,中图数字国际贸易(北京)有限公司发起了一个全球化按需印刷联盟,成员包括来自海外的8个国家的10多个国外印企,以此推动国内图书以按需出版的方式走出国门;同样是2017年,首个针对图书印制细分领域的电商平台——印书网横空出世,将出版社与印刷厂有效连接,用互联网的手段,让出版印刷市场更公开、更透明,为按需印刷培育一片沃土;除此之外,亚马逊、当当、京东等电商平台在2017年对按需出版的渗透和应用更为深入。 总地来说,目前中国按需出版处在发展初级阶段,我国按需出版、按需印刷应用比例占出版物印刷的3%,实际上这一市场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但可喜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们看到了印刷、出版、发行、电商平台纷纷从不同角度切入,从以往的“试水”阶段中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按需出版铺开了新阶段。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企业结合自身特点与按需出版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推动我国按需出版发展进程。 >> 新零售时代,终端品牌偏爱个性化包装 快消品品牌商推出个性化包装其实不是新鲜事儿,早在2013年前后,可口可乐的“昵称瓶”个性化包装被视为教科书式的个性化包装营销案例,为世人所知。个性化包装出现的意义显而易见,在“眼球经济”时代,为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消费需求,品牌商通过产品包装的差异化、个性化满足消费者需求。从广义上讲,任何有个性的包装都属于个性化包装,但从侠义上讲,个性化包装意味着小批量、交货周期短。所以只有品牌商解决了小批量订单的数据流、工作效率和成本问题,个性化包装才能得以实现。2017年4月,奥利奥在天猫平台上的音乐礼盒定制成为继可口可乐之后,又是一个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成功营销案例。天猫平台成为收集个性化数据的端口,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图案元素构成礼盒包装,并且还能在礼盒的右下角印上自己喜欢的话,而在后端的供应链上,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发生改变,个性化的快速反应成为现实。当时,奥利奥三天超级品牌日成交600万元,超过了2015年双11该品牌全天的销售额。上线12小时,20000个售价官方标价99元的奥利奥定制音乐盒在阿里零售平台(淘宝/天猫/聚划算)瞬间疯狂售罄。这次的营销活动首次尝试用线上业务去重构供应链的包装生产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定制—“从定制到收货在5天内完成”(一般正常的操作流程会在两个月左右),完成了看上去不可能的任务。这也是C2B定制系统的诞生。随后,个性化包装深入人心,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了更多的小批量、相对个性化的产品包装,如康师傅冰糖雪梨美词版、味全每日C“拼字瓶”“DIY瓶”、百事可乐emoji版、高露洁的大胆爱系列、云南白药的京剧脸谱系列等。 马云提出的“新零售”在2017年成为一个不断被提及的热词,所有消费市场里的各方都在思考“新零售”对于自己的意义,线上技术能协助提供哪些与以往不同的购物体验,“个性化”成为答案之一。而快消品本身属于冲动性消费的产品,人们的购买行为趋于随机。在这样的情况下,个性化、定制化等偏感性的因素会对消费者有着更强的驱动效应。而平台不仅拥有庞大的数据和IT技术支持,也开始呈现出较强的内容创意营销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