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数字印刷

从科学出版社看按需出版实践

时间:2018-07-05 15:30:26来源:科印网作者:徐晓晨
  经过2015年近一年的调研和论证,同年年底组建了自己的数字印刷生产线,2016年1月正式开机印刷,同年POD智能生产管理平台上线,平台基于文件标准化、流程一体化、操作自动化的理念,推动出版单位实现按订单生产的运营模式,而满足多品种、超短版的图书生产需求。因此科学出版社实现了按需生产业务自给自足,生产周期成功缩短一倍。目前我社生产线主要使用的是碳粉平张数字印刷机,由两台单色数字印刷机和两台彩色数字印刷机组成。装订后道是由简单的平装、胶钉(EVA/PUR)、自动塑封机等组成。自建POD生产线主要用于满足科学社自身销售订单类的多品种小副本(简版)、超短版业务需求为主,实现按订单生产的POD运营模式。同时,在业务量与产能不匹配时,兼顾短版(平装本)的业务需要。随着生产线运营管理能力的逐步成熟,再将其制作工艺逐步扩展至精装本生产。现在自建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日均生产180种、1500册,单日品种峰值600种,单日册数峰值2000册,平装3天发货。基本可以满足出版社日常订单及短版、超短版、零散单的生产需求。

  科学出版社POD业务模式通过对传统生产流程的优化和创新,结合业务订单特点,以标准化的印制文件及信息和生产数据对接为基础,实现从接单到生产管理、分拣入库再到按单配送的完整业务流程。结合信息条码标识进行实物分拣和匹配,有效减少生产和分拣的差错率,大幅提升POD生产的自动化程度。通过科学出版社生产线实际产量数据对比,POD智能生产管理平台使生产线实际产能提高到400%。

  当然想要实现智能生产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有大量的文件资源储备,我社文件资源管理意识较强,虽然数字印刷只需电子文件即可进行印刷生产,但并不是对电子文件没有要求。因此在回溯电子资源、规范电子文件上我社也是做了大量而又繁杂的工作。从2013年开始我社便启动筹备为匹配按需出版业务模式的简版生产文件,在业务发展初期只整理了5000个品种,而到2015年我社储备的简版POD电子文件已经超过1万种。现在可供品种增补工作还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目前可供图书品种已经接近2万种,为提高市场满足率,降低库存起到了支撑作用。

  按需出版的成长

  其实按需印刷不仅限于超短版(50册以下订单)的印刷,其实所有按照客户实际需求生产的模式,都属于按需印刷,因此我社POD印制部门目前所承接的范围还包含了短版补货业务。

  我社目前有9家数字印刷定点厂(含我社自建生产线),4年间这9家厂可谓一同见证了我社按需出版业务的成长。从2014~2017年数字印刷业务增速迅猛,我社年度生产码洋由1800万元迅速激增至2.5亿元,增长13.9倍,年度承接业务量由一年6千个印次增至一年5.9万个印次,增长9.8倍。生产周期稳步提升,平装胶订图书生产周期由最初6个工作日减少到4个工作日。

  通过近几年对数字印刷使用,对按需出版的实践,科学出版社库存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发货码洋同期增长41%的情况下,库存码洋同比下降了35%,发货码洋和库存码洋比接近5:1。为了更好地开展按需业务加强了文件资源管理,为了使排版资源能够转化成多种形式的资源,我社对排版文件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版资源规范后,不仅印刷文件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电子资源也能以更丰富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从文件资源管理着手丰富出版社的产品资源,使得出版社不拘泥于只能出售纸质图书一种形式。按照读者对内容的需求重整一个内容产品,也是按需生产的一种形态。

  期待按需出版的未来

  1.工艺的革新

  随着工业的不断进步,数字印刷在技术上也在不断革新。过去应用于图书印刷的数字印刷设备对承印物要求很高,很多都是需要配备专用纸张,因此印刷成本较高。但是随着喷墨技术的不断成熟,如柯尼卡美能达KM-1 UV喷墨数字印刷机对纸张适应性高,因此降低了印刷耗材的成本,图书出版物可以更多的考虑用彩色数字印刷设备印制。

  2.异地联动

  灵活性和稳定性是数字印刷较传统印刷所具备的先天优势,如果能够基于同样的标准管理文件、质量控制标准化,建立异地生产线,全国多个生产基地联动,以实现增加产能、快速响应、订单直发的目标。

  3.一书一码

  推行一书一码,实现每个线下的产品都有自己单独的数码编号,数码编号可以是附带图书附加内容(例如图书光盘里的内容),也可以是为了记录出厂编号和读者信息的编码。这样节约附加光盘的印装成本,也可以提升读者阅读使用效率,又可以防止盗版。若该图书出了质量问题,还可以明确查到有关于该本图书生产时所有的业务相关信息。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