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实体书店有了回暖复苏的迹象。 站在2018年首,是个回顾与展望的节点。但在本文,我们暂且放下让业界焦灼了一年的绿色风暴、纸价狂飙、竞争生死场等等命题,看看我们熟知的、与印刷业态密切相关的实体书店的“劫后”与“余生”,或许,会收获耐人寻味的启示。 现象一,实体书店开始回温,网上书城布局线下。实体书店所遭遇的寒冬可谓惊心动魄。从2002年开始,民营书店出现大面积倒闭潮。经年累积,全国有近五成的实体书店倒闭,总数达1万多家。然而到了2017年,实体书店有了回暖复苏的迹象。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度全国新开实体书店超过百家。 耐人寻味的是,实体书店的倒闭潮缘于互联网的冲击;而实体书店的回温,网上书店却成为重要推手。例如,当当网于2015年底宣布,3~5年内开设1000家线下实体书店,到目前已开业145家,分为当当书吧、当当阅界、当当车站三种业态,已覆盖湖南、福建、辽宁等省份。 其实,线上书城布局线下,只是电商实体化策略的一个缩影。就在2017年底,阿里收购大润发,腾讯持股永辉超市,密集烽火背后,是马云的超级预言:纯电商将死,“新零售”时代已来。 对“新零售”的解读纷至沓来,版本不断迭代。大家渐渐取得共识的,是“消费升级”的本质:消费行为正在从“买卖关系”,过渡到“服务关系”。而唯有线下实体店,才能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体验场所。线上效率渠道与线下体验平台的联手运营,不仅对零售业,对各行各业重新定位互联网与各产业的关系,重新架构互联网+的布局,都是有启发的。 现象二,实体书店变身文化空间,融合共生趋势明显。可以说,此书店非彼书店,新式书店不再仅仅卖书,出现了餐饮、休闲区域;组织起文化交流活动;售卖旅游、文创产品;甚至独辟文化艺术体验馆,开办剧场…… 书店变身文化空间,成为多销售品类的聚集地,本质上包含对书店定位与属性的全新认知。当书店变为聚集相同品位人群的渠道,如何通过多品类、多业态产品的注入而提升渠道价值,就有了无限延展的空间和探索的可能。在这个方面,国外书店甚至走得更远。例如,以全球最美书店著称的日本茑屋书店,甚至尝试将其租碟、租书的一家连锁店,改为结合书籍与杂货销售的瑜伽健身馆。 书店业的绝地求生,不仅使其“余生”绵长,甚至有大放光彩的可能。反观我们印刷业,“实体化回归”“渠道化经营”等等理念,对我们又有何借鉴? 就在前两天,一则消息游走业界——“济南首家新零售图文体验店落户高新区”。其实,这正是纯电商基因的世纪开元,在深耕网络18载之后,开出的首家线下体验店。看来,印刷电商的实体店探索,世纪开元打出了头炮。 而“渠道化经营”的模式演绎,虽然目前还没有看到成熟案例,但依然挡不住美好的畅想:例如,业内数以万计的快印店,尤其那些在当前绿色风暴的涤荡下仍然位居较好商圈、仍然拥有不错人流的快印店,它们真正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提升其服务价值?又如何放大其渠道价值? 最优秀的商业模式,一定诞生在最兵荒马乱的时代。这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