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技术

解读《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2018)》

时间:2019-10-30 16:35:40来源:科印网作者:刘琳琳、曹从军、尚晏莹、耿泽宇
  印刷智能制造的标准不同于以往的行业标准制定,它具有先行性、引领性、复杂性,因此报告客观地确定利用两年时间对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形成思路。其中,印刷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表是科学管理印刷智能制造标准的基础,是印刷智能制造标准制修订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印刷业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发展的蓝图和指导性文件。为充分发挥标准在印刷业智能化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更好地规划和指导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原新闻出版署印刷发行司委托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70)和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2)创新合作模式,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行业指导性技术文件《印刷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表》起草制定工作。经过相关单位和专家的共同努力,《印刷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表》(征求意见稿)于9月的2018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如期公布,在广泛征求行业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将于2018年底正式向行业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除了要求逐步启动相关基础标准的起草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求制定的标准应在示范试点企业得到验证应用,从而切实为印刷业智能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全面推开

  数字化是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基础。

  报告对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中小型印刷企业提出了不同的信息系统建设要求,应不同程度上实现“数字化贯穿于设计、生

  产、管理、服务等印刷制造的各个环节,初步实现纵向、横向和端到端的信息互联”,即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产品全生产周期的信息互通,并提出了“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装备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管理信息化”五化目标,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生产模式,为更高级的智能化建设打下良好技术基础。

  (3)软硬件的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提升我国智能化系统解决能力是推进智能化建设工作的有利保障。

  报告提出搭建各类测试平台,以应用项目促企业创新能力和实施能力提升的思路,并提出“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融合”“具备数据通讯、参数预置”等作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特征,明确“生产数据开放应用率达60%以上”作为技术指标,这为软硬件供应商的技术攻关指引了方向。

  (4)产业模式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印刷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报告提出了印刷业通过主动拥抱新技术,“实施柔性化生产、精益化管理,满足定制化、小批量的市场需求”以及“初步实现由被动加工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中央宣传部印刷发行局局长刘晓凯在2018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所做的演讲中提到:“推动‘印刷+互联网+X’发展,推动印刷业全产业链及跨产业融合。”通过加大产业科技含量和服务属性比重,全产业链的业务价值整合与系统优化水平的提升,印刷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改变单一的订单加工服务模式,增加印刷企业话语,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改变印刷产业长期处于被动发展的局面。

  (5)印刷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取得突破

  正视印刷业智能化建设工作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艰巨性。

  报告特别重视印刷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企业的先行先试,引领示范作用。对于印刷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企业的重点突破方向进行了规划,并明确了目标:“实现运营成本下降,生产周期缩短,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0%以上,不良品率平均降低15%以上,能耗平均降低10%以上。”经过多方专家修正的量化指标能够有效评测智能化建设的成效,有助于形成有效推进智能化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在全行业具有较高示范推广价值。

  (6)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关注领域

  努力进入智能制造“国家队”。

  由于片面的宣传报道,以及印刷产业的服务属性,印刷产业发展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印刷工艺的独特性,又造成对于印刷智能制造的专项研究缺失。报告提出要遵循《中国制造2025》规划蓝图,推进印刷生产过程智能化,通过新装备、新工艺的产业应用,新模式的产业推广,使印刷智能制造成为全国智能制造的关注领域、发展领域。这既有利于印刷产业规划设计研究获得强大智力支持,也有助于印刷企业在推进智能化建设中获得各类资金扶持,享受政策红利。

  《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2018)》通过明确发展目标,为印刷业智能化建设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刘晓凯局长在2018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的演讲中提到:“印刷智能制造是国际制造业的重要标杆性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印刷业发展的主导趋势和主要模式。要以智能化手段,推动印刷在研发设计、管理决策、加工制造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实现转型升级。”

  (本文为上篇,未完待续)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