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技术

为适应软包装创变要求 柔印机该怎么改善

时间:2020-04-23 11:05:53来源:科印网作者:蔡成基
  柔印节圆控制有3个重要作用:

  其一,压力调节方便、快捷且精准,操作时有了规矩,能有效防止误操作。机长操作的个人魅力逐渐下降,生产一线操作过程的标准化逐步建立,产品印刷质量日趋同一、稳定。

  其二,因排版因素造成的版辊跳动得到有效抑制。以柔版制版时控制底基与浮雕1∶1为例,1.14mm的印版浮雕深度0.57mm,1.70mm的印版浮雕深度0.85mm。如果因排版因素,版辊每转一圈,就要在0.57mm或0.85mm的台阶上震动,印刷压力焉能精确控制?

  其三,以前柔印的灰平衡只存在印前分色制稿阶段,一到操作阶段就乱套。因为每一次调节网点增大有差异,中性灰如何获得?如果需要用调节油墨的色相来适应,这种灰平衡还有何实际意义?柔印以前一直大量使用专色,其实专色的使用成本比原色高多了。为了降低柔印成本,像胶印一样用原色相叠而取代专色,这条路现在可以走通了。胶印的高保真印刷,柔印也可以用C、M、Y、K 加橙、绿、紫来完成,这对降低柔印成本作用很大。

  当然,必须要为节圆是否达到控制设计一个检测方法,否则真假节圆难以分辨。这就像当年在柔版左右两端加压条,称之为平衡条,原想用平衡条避免版辊跳动,虽有其形,但无其效。所以,在机器上安装辊枕不难,但用好辊枕不简单。

  辊枕的3个作用只有第二个可立竿见影,因此如果版辊能有效避免跳动,就可以推论节圆基本得到控制。为此,做一块长度为三分之一版辊周长的平网色块印版,在额定车速下印刷,用分光密度仪测量印刷物色块前/后沿的网点增大值。若相差无几,说明节圆得到控制,反之,则没有得到控制。

  至于三辊轴芯不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布,即不是花瓣式结构,能否得到相似效果?国外设备中三辊轴芯并列,但在版辊支承座上添加4个耳朵片的结构也能达到相同效果。这是因为,每个印刷单元设置时都输入版辊周长印版和双面胶厚度,电脑计算后控制支承座上4个耳朵片的伸出量,这就形成了一个规矩。至于这是否辊枕,是否控制了节圆,用上述方法测量一下就能辨别。

  3.在机组式机型上用水墨印刷薄膜需要的改善

  首先,由于没有卫星式机型中调增大的风险,用机组式机型印薄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国内的机组式柔印机大多印刷纸张,习惯了大张力条件下的调节,改换薄膜后张力控制的调节必须很细心,以前用手拍一下纸带松紧就可判定张力大小的操作习惯,很可能不适应。

  必须注意单位线张力概念。在极限条件下按满幅宽度算出最大或最小单位线张力,然后根据所用薄膜的种类、厚薄以及宽度,算出放卷张力、进料张力、出料张力,以及收卷张力。这同凹印薄膜印刷很相似,触类旁通。

  由于因环保要求使用水墨,很担心薄膜水墨干燥比较慢,因此想把原先机组式柔印机的下走纸结构改为上走纸。这样,烘道翻到机身之上,外形同凹印机很相似。这种改善是合理的,因为上走纸,整机的重心往下移,机器在高速运转中更稳定。烘道也可加长,干燥效果更好。但是必须注意一条:当薄膜印刷后出烘道遇到的第一根转角导辊,请注意表面磨擦系数,不能太粗糙。不然,水墨成膜尚未彻底固化,墨膜较嫩,过于粗糙的导辊表面,容易将墨膜拉伤。

  机组式机型水墨印刷薄膜,可同凹印采用相同的薄膜。只要凹印能达到的套准精度,机组式柔印同样能达到。因为这两种机型的结构大同小异,对薄膜的张力控制要求相差不多。而且,由于柔印压力比凹印压力小许多,由正压力造成的反向摩擦力也相差许多,柔印薄膜料卷的补偿比凹印的更小许多,因此,凹印传动与薄膜补偿中的经验数据,可能比柔印的数据要模糊得多。这是柔印的有利之处。但若一定要在机组式机型上印得比凹印更薄,这有一定难度。

  4.封闭式刮刀与清洗机构的改善

  柔印采用封闭式刮刀,可以避免高速运转时的墨点飞溅,这比凹印刮刀确实要好许多。但该结构也有缺点,随着印刷速度的加快,原先调整好的颜色密度会变浅。为了控制同批同色的色差,我们在调机确认墨色时必须要将车速提到额定速度,30m/min与300m/min条件下的颜色密度相差很大。

  因此,柔印在调机时的材料损耗很大,因为在没有得到额定速度下的颜色密度,先前所有的产品都是颜色密度不达标的不合格品。为降低这种损耗,正常印刷速度600m/min的生产线,在350m/min条件下取样确定墨色。虽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这比在600m/min速度下取样,已经节约了不少材料。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