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技术

复合软包装溶墨现象分析

时间:2022-06-22 13:57:57来源:科印网作者:赵世亮

  所谓“溶墨现象”,是指经过复合加工的软包装印刷品表面局部区域的油墨(通常是白墨)产生了被溶化、移位或消失的现象。本文中,笔者对溶墨现象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总结,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与醇溶胶相关的溶墨现象

  图1为采用醇溶胶以溶剂型干式复合工艺加工的醇溶墨印刷品/VMPE结构的复合制品上的溶墨现象。

  该产品刚下机时并无异常,溶墨现象发生在熟化处理后。

  从图1(左)来看,发生溶墨现象的范围比较广泛;从图1(右)来看,溶墨现象只发生在白墨层,其他彩色油墨未受影响。

图1 与醇溶胶相关的溶墨现象  

 

  从上述现象分析,发生溶墨现象的原因应是干燥不良,这里既有白墨层干燥不良的原因(印刷干燥不良),也有胶层干燥不良的原因(复合干燥不良)。

  对策:强化印刷、复合工序的干燥条件(速度、风量、风温等)即可。

  与酯溶胶相关的溶墨现象

  1.油墨拖尾现象

  图2为采用酯溶胶加工的塑/塑结构复合制品上的溶墨现象。

图2 油墨拖尾现象  

 

  在该产品上,白墨层的后缘有明显的“拖尾”现象。

  复合过程中使用了平滑辊,可能是由于复合加工速度过慢或白墨在酯类溶剂作用下的“复溶性”太好,使白墨被部分溶解,并由平滑辊带到了印刷品表面原本没有油墨的区域。

  对策:提高复合加工速度。

  2.“划痕”现象

  图3、图4为另外两种溶墨现象。如图3所示,在一部分复合制品上,特别是含VMPET膜的复合制品上,该溶墨现象表现为沿复合制品纵向的“亮线”,与“亮线”相对应的多层油墨全都消失了。

  直观地去看这些“亮线”,会认为这是一种“机械划伤”,因此也有人称此现象为“划痕”现象。

  如果图3所示“亮线”真的是由“机械划伤”所导致,那么“划痕”就应该都沿着基材运行的方向(即复合薄膜的纵向)呈现。

图3 划痕现象一  

 

  但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不同存在“亮线”的复合制品上,“亮线”的延伸方向既有横向的、斜向的,也有无规则形状的。在图4中,不但是与“亮线”相对应的油墨层消失了(如图4(左)),甚至与之相应的镀铝层也消失了(如图4(右))。这些现象显然不能用“机械划伤”的理由进行解释。

图4 划痕现象二  

 

  笔者曾在一家客户的生产现场,从刚下机的复合膜卷上裁下两张复合膜,一张拿在手中,另一张放入50℃的熟化室中。

  5分钟后,拿在手中的复合膜完好如初,而从熟化室中取出的复合膜呈现出类似于图3的状态。这说明受热是此类“划痕”现象显现的必要条件之一。

  另据一些客户的信息,某些“划痕”现象仅出现在经过熟化处理后的复合膜卷的靠近卷芯的部位。

  某客户曾介绍:将75%原桶固含量的溶剂型干式复合胶黏剂改为50%固含量的,再加工同样的复合制品时没有出现上述“划痕”现象。

  另一客户介绍:改用另外一家油墨制造商的油墨,在胶黏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划痕”现象没有再现。

  综上所述,“划痕”现象出现的必要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油墨的配方、胶黏剂的分子量等因素。

  不过,很显然的是:油墨配方中的某种成分是该现象显现的基础因素(或称“内因”),其他因素均属于“外因”。

  对策:

  (1)在已经发现存在“划痕”现象,且仍有批量性印刷膜卷尚未被复合加工的情况下,采用“室温熟化”的方式应为最佳解决方案;

  (2)在已经发现存在“划痕”现象,且没有印刷膜卷尚未被复合加工的情况下,更换胶黏剂和/或更换油墨都是可选方案,但都需要通过试验以确认其效果。

  与无溶剂胶相关的溶墨现象

  图5为采用无溶剂型干式复合工艺加工的塑/塑复合制品上的溶墨现象。

图5 与无溶剂胶相关的溶墨现象  

 

  此类现象都发生在熟化处理后,且熟化温度大都在40℃左右。

  原因:

  (1)白墨层干燥不良;

  (2)复合膜卷中压力分布异常。

  在上述原因中,(1)为必要条件,(2)为充分条件。

  对策:

  (1)强化印刷干燥条件,使白墨层充分干燥;

  (2)不要使用有“荡边”现象的基材;尽量减少接头,且接头处务必粘贴平整;适当降低复合膜卷的硬度。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