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现有图书出版单位230多家,约占全国图书出版单位的一半;有报纸期刊3400多种,音像出版单位150多家,电子出版单位190多家,出版物印刷企业480多家;书、刊、报出版量均居全国首位,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出版集聚中心,同时诸多地方出版集团也在京设立了编辑部等出版分支机构。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我国印刷企业的生产能力、覆盖范围、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尤其北京印刷企业还承载着服务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和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作用,为经济服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北京印刷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媒体宣传、技术标准制订、印制质量检验及鉴定等方面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北京印刷企业与此同时还面临着种种压力与挑战,遭遇了种种困境。按照北京市当前的环保政策要求,重污染天气下印刷企业需要根据污染等级进行停限产,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出版周期就会严重受到影响。那么在这种形势下,出版单位应如何选择印刷企业以保证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何才能保证按时按量地完成国家的政治任务和企业的发行任务呢?笔者将以出版单位的视角,结合出版单位及印刷企业的实际情况大致进行归纳。 提高承印企业准入门槛 出版单位选择承印企业时,建议首先选择位于区级工业区的印刷企业,符合产业政策,以规避工厂搬迁等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如果选择河北省的印刷企业,最好有排污许可证; 其次要选择具有绿色印刷资质、所用原辅材料符合环保标准兼具废气(VOCs)治理设施且运行稳定的企业; 最后,经营稳定的要求必不可少,如有荣获“国家绿色印刷示范企业”“北京市出版物印刷服务首都核心功能重点保障企业”等称号以及具备儿童出版物安全指标检测等资质的企业,更是稀缺资源。 现在各出版单位都在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承印企业的准入,上面所列项可考虑作为加分项。
整体布局,区域生产,减少物流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对于在京出版单位来说,京津冀印刷企业是首选,因其出版、印刷、仓储物流配套等产业链相对成熟。如果考虑到物流时效性因素,出版单位寻找承印企业时,也可考虑区域生产。虽然现在物流业及快递业发展迅速,很多地区基本上能达到朝发夕至,但就近供货能减少物流成本及时间成本,尤其对大规模生产并全国统一上市的产品,区域生产的优势更明显。据悉已有出版单位试点建立南北生产中心,诸如在造纸大省山东建立生产中心,物流供应链便利;也有出版单位在湖南、湖北建立生产中心,以覆盖华南各省份。减少物流环节,也是节能环保。 产品设计源头将环保因素纳入第一位 因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出版单位在产品设计时,应将环保因素纳入产品设计中,如减少覆膜的使用(不覆膜的纸张可以直接回收)、瓦楞包装产品直接模切成型、减少胶黏剂的使用等。如是儿童读物,还需考虑其安全性,避免直角、骑马钉、金属器械的使用等。另根据产品特性合理选择工艺,笔者不建议复杂的表面整饰工艺以及复杂的手工工艺,诸如封腰等。如果为了打造一款爆品,因复杂工艺及手工组套而延长供货周期,反而可能导致市场损失。 严把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控制关 在生产过程中,加强书刊印制品质,对墨层厚度提出要求,鼓励企业使用环保新型油墨,减少溶剂型油墨的使用,更多地要求印刷企业使用大豆油墨或其他植物油墨,在胶黏剂方面使用低VOCs含量的材料。对于书刊成品,加强检测。 积极配合印刷企业进行备案 对于中小学教科书、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重大主题出版物等,出版单位应积极配合印刷企业进行备案,取得绿色通道。此外,在每年的取暖季,全国各地污染天气较其他季节严重,当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各地政府会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遇此情况,配合印刷企业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取得绿色通道,将会缩短印制周期,共同完成保障任务。这些政策都是多部门协调,来之不易,我们定要用透用足。 通过增加合作粘性,促进供应链融合共赢 据笔者了解,压在承印企业的三座大山:一是工价低、账期长;二是纸张及成品免费占用厂存面积大、时间长,零头纸不管;三是没有印制计划,发印后都要求加急。出版单位和承印企业因是合作的双方,也非甲方乙方,产能紧张时,二者关系也可颠倒,所以笔者更喜欢称之为合作伙伴。 关于工价账期的事宜,笔者认为都是企业行为,遵从市场原则,双方协商找到认同点,有合同约束,按合同约定执行。 关于占用库存及零头纸,更多体现出版单位的管理水平,如果纸张及成品库存时间长、周转差,占用的是大量的资金,一是资金成本很高,二是可能导致报废的损失,需引起出版单位的高度重视,当然因纸张价格暴涨进行的短期囤货另当别论,另适当的仓储补贴也是一个可供考虑的方式。而关于零头纸,一定要及时清掉,先进先出,一种纸只产生一个零头,减少开本种类、增加纸张通用性都是可考虑的方式,而且零头纸长期存储管理成本可能都大于实物价值,建议如果短期没法使用,可采用公开销售或与印厂更换纸张等方式将残存盘活。 关于计划性,需要出版单位在做预算时就将出版计划做出,当然计划也会因作者写稿等原因出现临时变化,但需有一个计划准确率,源头抓好了,后面的印制计划、承印企业的生产计划都可随之启动。 对于重印产品,有历史销量参考,计划性更强一些,此部分产品可考虑均衡供货,平缓生产高峰期。对于常销产品或加工周期较长的产品,应提前与发行部门沟通,做好安全库存,淡季可适当备货,均衡供货,一是避免生产高峰期供货周期较长;二是均衡承印企业淡季产能,也能使其旺季时优先保障本出版单位的供货,达到共赢。 传统业务与IT的结合,提高效率 出版单位可探索数字化管控,搭建信息数据平台,将出版发行工作数字化,以数字为基础进行计划与管控,实施分享机制,根据数字化预警,合理调配供应商。同时可将ERP系统进行对接,将出版单位委托工单直接转化为印制企业的生产信息单,减少因信息的多次录入而导致效率低下甚至信息传递失真。出版单位一定要提供标准化可供印刷的PDF文件,以避免文件不规范化而导致返工、流程倒置,打乱各环节计划,增加文件管理难度。 此外,出版单位考虑可否减少蓝纸、毛样等确认次数,这样可避免因等待而导致的停工,尤其是付印后的修改。出版单位可根据提供的纸样、与纸样完全一致的标准化PDF作为成品的验收依据。虽然现在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对内容质量、印装质量有更明确的要求,我们不容忽视,但我们需评价多次确认的作用与意义,明确每个环节确认的要点与职责。 立足传统业务,积极关注业态新进展 关注按需出版印刷的实施。国外有“亚马逊-闪电公司”的按需出版模式,国内“京东-虎彩公司”等也在积极推动,同时行业主管单位也在给予试点政策支持,解决断版图书的读者购买需求。 关注数字化生产。出版单位应拥有规范化的标准印刷文件、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及固化的系统支撑,积极应用CTP、数字印刷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喷墨轮转数字印刷给予出版灵活的印数选择方式,成本合理,对于小批量尤其是加快库存周转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 关注一书一码。一是追踪溯源、检验真伪、防止窜货;二是要增加一书一码附加资源的价值,让读者愿意使用码来进行真伪验证及享受更多书里没法呈现的配套资源,引导读者成为一种主动行为,这样也更利于出版单位进行大数据分析;三是挖掘数字印刷个性化的优势,将一书一码更好地和数字印刷相结合,相得益彰。 以上为笔者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欢迎交流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