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视觉中国:印刷学子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申奥标志

时间:2015-08-04 09:08:03来源:《新京报》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设计的标示顺利通过了冬奥申委及北京市政府的评审,确认中标,并于今年北京冬奥申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正式亮相。在完成冬奥会标识设计工作之后,设计团队紧接开展了申奥报告的设计工作,继续为奥运设计,为中国造型。

  申办标识设计者

  设计到交稿只用半月

  以中国书法“冬”字为创作主体,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标识表达了何种含义?设计中经历了哪些变化?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标识的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

  汉字配书法展中国文化

  新京报:能解释一下这个标识的含义吗?

  林存真:主要体现两个含义:一个是中国元素,另一个就是冬奥会运动。我用一个冰雪运动员勾勒出一个书法的“冬”字,冬字下面的两点正好跟2022主办年份衔接起来。最上方“冬”字的一撇是一个运动员,下面就是滑道。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用汉字来展示中国文化?

  林存真:汉字配合书法,可以很好地展示中国文化的特色。在设计时,我们也看到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会徽,他们是用“平昌”的韩文来表现的。但它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认识韩文的人就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我们这个汉字的“冬”,是由运动员和冰雪滑道组成的,不认识字的人也可以看出滑道。

  设计只用半个月

  新京报:整个设计用了多长时间?

  林存真:我们是2013年春节前,腊月廿八开的第一次征标会,要求我们大年初十就要交稿,时间非常紧张,大概也就半个月的时间。虽然时间很短,但我们也是经过无数轮的修改,最后报到中央层面定下来应该是在2014年3月。

  新京报:印象中还有哪些作品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林存真:我记得有一幅设计作品一直跟我的PK,那个作品是用彩色的线条代表滑道,最后这些滑道共同形成一个“天坛”的外形。我认为那个作品也很不错,但它有一个不足,就是“天坛”只代表北京,但要体现北京和张家口共同申办,就有些不足。

  衷情中国文化

  新京报:此前,你设计的南京青奥会会徽,也展示了中国文化。你在设计时是不是特别衷情中国文化?

  林存真:是这样的。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就注意到,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师都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那时我就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国设计师,就必须要懂中国文化,会展示中国文化。

  林存真简历

  1972年11月出生,籍贯:福建

  职称: 2002 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评为助教 2003.9 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评为讲师 2010.1 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评为副教授

  学习简历: 1991-1995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系装潢专业,学士 1999-2002 德国莱比锡视觉系平面设计,硕士 2 004-2012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博士

  工作简历: 1995-1998 国家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设计师 1997-1999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副主编 2002-至今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2014-至今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