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遏制高校图书馆的纸本借阅率不断下降
本次论坛上,与会者在讨论中也掺杂着诸多无奈和担忧。因为,高校图书馆都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现实:纸本借阅率不断下降。 某著名高校图书馆曾对各学院不借书的学生的量做了一个排行版,他们发现两个问题:“越高分的学生越不读书”;“数据库的点击量都是毕业生点出来的”。让他们不解的是,有许多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没到图书馆借过书,也不用数据库,直到大四或研究生毕业要做毕业论文,才知道“原来学校图书馆有学术数据库”。 然而,高校存在的另一个现象,也引起了图书馆的反思: 一直过着数字生活的大学生们,当无法借到教师指定的参考书时,即使图书馆有随手可得的数字图书,他们也不愿意使用,而是呼吁增加纸本图书的复本数量。 这让图书馆人感到:“纸本图书是有生命力的,纸本图书仍然是大学生系统学习的最佳选择。” “在数字化盛行的今天,纸本图书不仅没有消亡,出版量还在增加,销售在回暖。这样的事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和深思吗?”程焕文说。 为了止住高校阅读率下跌的趋势,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变得更加精细化,甚至嵌入到学院的学术团队和学术研究中去,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 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邓景康教授介绍,为学校院系、机关部处提供的学科分析报告和数据,是清华图书馆转型升级的一项新服务。 如为汽车工程系制作“智能网联汽车全球专利观察报告”,长达近50页,从智能汽车专利的趋势、全球主要研发的企业专利中心,以及全球智能汽车专利技术态势等方面,进行了智能汽车产业界的全面分析。 清华大学附属医院曾有医生因无法使用校内的学术资源,在微信上叹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清华的附属医院,却不在清华的IP端里。” 图书馆获悉后,很快开展了8场讲座和培训,向医护人员介绍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样的讲座和培训,也同时在其他院系开展。 2017年11月13日,清华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在图书馆一个独辟的空间里,开始了经典绘画临摹课程的学习。从这一天开始,学校图书馆珍藏的仿真古画向师生全部开放。过去,由于仿真古画无法借阅,学生无法近距离临摹,美院的这一课程多年来无法有效开展。 “经典图书和资料不是用来藏的,而是要供教学和研究使用的。”邓景康说。 再高贵的头颅,在大学图书馆都要低下 程焕文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图书馆的空间如何才能更适合读者的需求?” 他指出,虽然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建了新馆,但按照教育部的办学条件,仍然有不少学校图书馆的生均建筑面积不足。 “不去建设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就不会去建设图书馆的空间资源。”程焕文说,图书馆的空间资源与知识资源是同等重要的,展览空间、学习空间、共享空间和丰富的馆藏一样,是提高图书馆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也有图书馆人抱怨:“有的学生来图书馆,不看图书馆的书只看自己的书。”但在程焕文看来,“利用图书馆空间就是利用图书馆资源”,因为“大学图书馆就是学校的文化中心”。 他曾去牛津大学考察,对方安排参观的三个项目中,第一个就是图书馆。“图书馆是了解大学的根本。”他说,如果图书馆不能成为大学的文化中心,就建不成一流大学。显示一流大学水平的,就是图书馆和实验室。 作为一个学习空间,许多学人对图书馆怀有深厚的感情。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馆内持续举办的讲座和培训,让不少教师心潮澎拜。哲学系副教授宋继杰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写道:“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大学应该是80年代阶梯教室灯火通明人头涌动开讲座的模样。过去的一周,让我有时光倒流30年的感觉。” “图书馆建设,就是要让所有人进入图书馆之后,肃然起敬。”程焕文说,“再高贵的头颅,在大学图书馆都要低下,向知识致敬、向文化致敬、向大学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