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量产跑遍全球,成果最终叶落归根
看到了纳维码技术的应用前景,刘华和团队里几个核心技术成员很快在澳大利亚创立了独立的研究中心,推广纳维码技术的市场化应用。 然而,出了实验室,他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量产。“技术太新了,关键技术使用的纳米材料、数字打印设备、识别设备等,没有供货商能够大量提供。”刘华说,在实验室里,1试管纳米材料够一个研究者使用5年,但要想纳米墨水量产,1试管材料肯定是不够的。刘华团队跑遍了全球,最终失望而回。 无奈之下,为推进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他们决定自主研发所需材料。解决材料的问题花了4年时间。不过,结果令人欣喜。澳大利亚国家纳米生物光子工程中心主任Jim Piper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自主研发,刘华团队在纳维码技术使用的材料生产上掌握了话语权。” 刘华介绍,随后团队又从零开始,自主研发了专用打印设备与识别设备。 翻过了量产这座大山,更加现实的问题摆在刘华面前。在为技术找市场的过程中,一家提供货币防伪技术的全球顶尖公司,想要收购纳维码技术作为货币防伪技术使用,刘华不能接受。“继续研发纳维码技术是想与物联网产业接轨,但在海外难以找到市场支撑,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把纳维码技术作为防伪技术我们认为是‘降级’使用。”刘华难免有些沮丧。 2016年,刘华回国,目睹了国内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兴起以及国人对新兴技术的热情,他做出判断:中国很有可能在物联网产业上弯道超车。 与团队商量后,刘华立刻在无锡这个中国物联网产业高地创建高铭科维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负责技术成果的落地。“回国短短一年半,已经非常幸运地证明,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物联网发展真正好的土壤在中国,纳维码技术很多产业化成果在回国后迅速‘变现’了。” 获得工业领域大单,迎接更多应用挑战 回国进行纳维码技术的成果转化,刘华首先要面对二维码。“在国内,二维码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可能因为应用推广纳维码这个新兴编码技术,就把二维码技术一脚踢开。”这就需要在既有市场接受度下,让市场对纳维码合理认知。包括纳维码这个名字,也是刘华团队在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等机构的沟通交流中,为方便市场理解而拟定的。 安全一直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之前的编码技术在安全方面做不到充分保证。“纳维码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特性,还可以做监管码使用。”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协会秘书长彭静说。 这也坚定了刘华团队将纳维码技术转化落地为监管码的信心。而其安全性已经引起了中国标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兴趣,“目前我们有一些小范围的项目正在试行中。”刘华说。 更大的订单还是来自工业领域。对于一个初创的企业来说,能够接到上市公司总额千万的项目无疑令人振奋,这家上市公司为西门子、通用电气公司提供工业用转子,而后两者要求供货商提供的产品能够有长达20年的质保,即要求20年内供货商提供的产品必须能够追溯来源。“纳维码技术刚好满足了要求。”该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手持读取器读取纳维码,产品信息瞬间会被获取,如果发生质量问题,也可以知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彭静表示:“粗笨原材料能够被标识,这对国内智能制造行业的升级有非常大地推动作用。智能制造关键在于信息化,现有的工业物联网事实上面临着有平台无数据的困惑。”为了产生数据,企业需要进行周期很长的新生产线开发,一般企业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做这件事。这也给刘华团队带来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再次扎根,二次开发,为企业做数据收集。 “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团队目前正跳出纳维码技术的单独应用,往工业4.0平台发展。”刘华希望能有更多的团队加入进来,一起为工业物联网产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