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时代“书单”年年变 老店营销日日新

时间:2018-12-05 09:23:30来源:北京青年报
  八十年代

  《辞海》需预订 到手一两年

  1984年,这个当时全国最大的书店决定尝试与国际接轨,开始实施开架售书。艾康明说,实行开架售书后,撤掉了几十个玻璃柜台,书架也增加了不少,整个书店看起来也敞亮了,书店能接待的读者数量也就更多了。“那会儿平时就挤满了人,更别说是周六日、寒暑假了,来的人多,大堂里根本走都走不动。”

  当时艾康明所在的社科组负责30余个书架的管理工作,一看到书架上快空了,他们就得及时补货上书。“那会儿书都是整捆整捆送过来的,外面的包装上还有土,到货了得拆啊,拆完了从库房抱出去上架,总是弄得一身灰头土脸。”

  “忙的时候这30余个书架一天得更新10遍。特别是经济类的书,当时出版社出的也多,读者也喜欢看,基本上来了就没。开架了读者能自己挑选,但有的看完了就放那儿了,我们还得负责把书重新放回原来的位置。为了防止书被偷,还得专门找人在高处盯梢。”

  什么年代时兴什么书,在书店近40年的艾康明对这些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像高考刚恢复那几年,除了必考科目的教材卖得火热之外,《现代汉语》、《新华字典》等工具书也非常抢手。像《辞海》、《词源》一般得到书店提前交预订金、登记排号,到了一批通知一批,真正能拿到手得等一两年。”历经“文革”十年浩劫,这些经典的好书基本上都被湮没,有藏着的也根本不敢拿出来。

  从革命小说到网络文学

  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书单”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门向世界敞开,外国文化也逐步进入国内,这也使得人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读者们还排大队买许国璋的英语教辅书,特别火的还有陈琳的英语书,总能被抢购一空。”

  80年代初,国内经济开始慢慢复苏,国家也特别重视科技的发展,好多人开始自学电工手册,工程类的书籍成了畅销品。不过,在众多畅销书中,文化书籍依然独占鳌头。“脍炙人口的‘马恩列斯毛’各种系列丛书、语录,工农兵宣传画等伴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依然风靡全国,卖得十分紧俏。经典革命小说《红岩》,还有八大革命样板戏,包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等作品的文学书籍,也是家家必备,连当年的小人书都跟这些主题相关。”

  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民间文学开始走上人们的书桌,书店也加大了这类书籍的进货量。金庸、古龙等港台作家创作的武侠小说,给人们营造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武侠世界,这些经典作品在那时看来还算不上正经文学,难登大雅之堂,不过也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涌入内地。

  “早先人们想看外国书,还只能在一些所谓的‘内部书店’凭借身份证购买,普通老百姓想看是根本买不到的。当时在王府井书店附近就有一家特供的内部书店,专卖外国经典文学作品。不过,到了80年代末环境慢慢宽松了,这家书店就把业务挪进了王府井书店,外国作品得以走入寻常百姓家。”艾康明说。

  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书籍市场呈井喷之势,各类作品百花齐放,极大地充盈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那个年代,经济、统计学、金融、会计学等书籍成为许多市场经济弄潮儿的案头必备。再后来,计算机的普及让很多人开始自学计算机,这类书籍也上了王府井书店的书架。

  再到2000年以后,网络文学、青春小说等门类的出现,书店的书籍种类基本上就越发齐全了。

  互联网兴起,网购兴盛,物流发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买书,实体店的营收无疑是受到巨大冲击的。另外,电子书的出现,数字阅读形式抢占了纸质书的市场,也造成了读者的分流,再加上盗版行为依然搅扰着图书市场,可以说,实体书店面临着愈加严峻的生存环境。艾康明说,书店里什么书卖得好,可以说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变迁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