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变身“小三线纪念园”,揭秘前世今生!

时间:2019-08-01 10:13:35来源:《生活日报》作者:郭学军
  据山东小三线纪念馆讲解员张晓东介绍,山东小三线建设集中在莱芜、沂源、蒙阴,也就是鲁中泰沂山区。这些小三线企业承担的任务是生产轻武器,负责民兵和地方部队装备,也供应野战军作战需要。另外,还建设了一批钢铁、能源、交通、化工等配套企业。山东人民印刷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建设的配套企业,其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还有山东汽车修配厂、秘密金库等多家配套小三线企业。小三线企业的干部职工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有专家,有工程管理人员,有专业技术工人,也有技校、高中、初中毕业生。

  由于三线企业当时都是要保密的,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代号。山东人民印刷厂代号为709厂,因为它是在1970年9月被批准开建的。

  那时,炮锤铁钎是小三线企业职工最常用的攻坚工具,炸裂的几百斤的石头,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搬运。最常见的运输工具是独轮木车,装满土石后重达800斤,至少需要两人拉车才能上坡。

  在承受高强度劳动的同时,小三线职工的生活也异常艰苦。“天当罗帐地当床,三块石头一口锅”,是当时职工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后来才慢慢住进了油毛毡棚、干打垒房、楼房,又逐步建起了学校、卫生室和门市部、大礼堂等生活和文化保障设施。

  莱芜的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对709厂的建设也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1970年定址后,从莱芜县派出多方人员支持,并发动群众积极平坟整地,三次征地120多亩。同时,企业对村民也爱护有加。汶河南正冲塔子村,多年冲塌地堰,危及村庄安全,709厂用石砌墙五百多米,把半个村庄保护了起来。为解决村子百姓吃水难,709厂又给村里打了一眼深水井,并帮助建起高庄印刷厂,给塔子村建起装订加工车间,积极引导村庄剩余劳动力创业增收。

  连续五年山东省高考试卷,全部在这里印刷

  山东人民印刷厂初创时,就融入了1939年2月成立于山东掖县(现莱州市)东王家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治部印刷所的红色基因。1948年9月,部队南下反攻,印刷所移交胶东军区政治部管辖,1952年12月由部队移交地方,易名为莱阳专署实业公司印刷厂,1956年12月又移交莱阳专署工业局,更名为莱阳县印刷厂。1964年10月21日,莱阳县印刷厂划归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更名为山东新华印刷厂莱阳厂。在山东人民印刷厂创建时,是作为山东省出版总社直属的综合印刷厂设置的。1972年10月,山东新华印刷厂莱阳厂整体搬迁至莱芜709厂。

  据卢勇介绍,当时,山东人民印刷厂职能定位,是平时印刷文件、教材和各种国家计划性票据,一旦战争来临,可以印制人民币。当时厂里已经配备了人民币印刷机,并配套建设了秘密金库。最初上级要求车间建在山洞内,但由于洞内潮湿容易造成纸张变形,生产质量难以保证,后经过请示建在现在的位置。

  在展馆中,陈列着山东人民印刷厂印刷的《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四大名著、中小学教材、连续五年的山东高考试卷等。还展示着两块排列好的印刷铅板,内容分别是《毛泽东选集》里两篇重要文章的内容。让人眼睛一亮的展品,还有1977年《山东画报》复刊后,709厂印刷的第一批山东画报。当年时髦靓丽的山东画报,竟出自这家山沟里的印刷厂,让人不禁惊叹。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就是1977年由山东人民印刷厂承接印刷的。在承担500万册印刷任务的60天里,全厂职工以空前高涨的热情投入生产,这一班还没歇工,下一班就提前2小时等在门口,厂领导为了避免劳动强度过重,每天生产12个小时之后,就采取关门落锁的措施,但往往领导刚走,工人们就悄悄从提前虚掩的窗子里跳进车间继续干。60天里没有一个职工请假,没有增加一分钱的加班费支出,自愿抢着加班干,小三线职工的奉献精神,让人动容。

  讲解员张晓东介绍说,从1977年恢复高考一直到1981年,山东省的高考试卷连续5年全部都是在这个小山沟里秘密印刷的,并武装押运到全省的每一个考区、考点和考场。当年印刷高考及中考试卷是一项需要高度保密的任务,参加印刷工作的人员都要签字按手印。整个印刷期间,职工们要吃住在车间,专门有人送饭,休息时就在地上打通铺。有一位职工连续四年参与印刷高考试卷,而他的亲妹妹连续参加了四年高考都是名落孙山。

  709厂作为国家定点的教材印刷企业,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承担着中小学教材的印刷任务。有人曾经粗略估算,仅仅把2001年印刷的课本排起来,足足超过40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拉萨的距离了。如今,原山东人民印刷厂的人员和设备已经迁往泰安市,完全离开了莱芜的小山沟,开启了事业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