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网红书店如何定位,也需要站在经营者的角度进行新的考虑。
有很多读者把实体书店看作“样板房”,逛实体书店是为了“遇见好书”,可以试读、翻看,转身再去线上买更便宜的同款。玻璃宫艺术书局联合创始人姚雨鑫认为,传统书店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只靠卖书借书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且线上买书、看电子书的人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去线下书店?” “书店+”的经营模式,是现实造就的必然。 有人说,书店就应该留住读者的灵魂。追求“打卡”的游客,只能一茬接一茬地来。只有真正愿意读书的人,才能一次又一次光顾书店。 “老王啊,全国有上万家旧书店,你的书店恐怕是最小的哟,可偏偏就上了《人民日报》!”这是位于渝中区中兴路旧货交易市场的一家旧书店。不到11平方米,大部分面积被一摞摞旧书占据,能落脚的空间也就3平方米左右。书店挑高3.5米,从地板到天花板,堆满一层又一层旧书。“各类书籍毫无规律地堆积着,反而有种独特的美感!简直是艺术品!”读者纷纷如此表示。 随着意外走红,来拍照的人越来越多,也对书店正常营业造成了影响。店主王米渝规定:拍完照,得买一本旧书走。年轻人不抵触,反而纷纷响应。 这是个有趣的案例。没有咖啡,没有文创,这家书店的核心无疑是阅读。然而,老王的旧书店吸引读者,单单是因阅读需求这么简单吗?恐怕也不止如此。 书店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红,吸引读者,大概也是应了《人民日报》刊登该店新闻图片时的配文:“书店不仅仅是一个买书的场所,更是一个精神的世界……不同的书屋有不同的气质,给读者带来别样的读书感受。” 其实不必苛责书店走下神坛,因为它本身就属于尘世。 一眼望到底的书店恐怕在如今已经不能吸引大批流量。开辟各类文化休闲空间,在尘世间寻找生存法则,在尝试中寻找自身独特气质……对于网红书店的多样发展,我们应该给予更多包容和期待。 毕竟读书最终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更宽容地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怎样才能红得持久? 阅读是关乎灵魂的高雅之事,同时也是深入生活的平凡之事。不必抨击和抹杀网红书店的积极性,因为所有尝试都会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而最终趋向一种大多数人满意的状态。在这个社会中,多一些阅读场所,毕竟是好事。 很多对于网红书店杂乱、不适合阅读的质疑声,其实也很容易从管理的角度来解决。“但如果大家都只是拍拍照就走了,书店也要负一定责任,因为店内的书籍和设施可能并没有很好地引导读者多逛一会儿。” 无论书店经营的核心外延有多大,阅读必须是书店特有的功能。当前,我们不用苛求每家网红书店都因书本身而吸引读者。但经营者有没有本事将阅读变成最强吸引力,是网红书店未来能否持久发展的重要标准。 怎样让书店红得持久,才应该是关注的焦点。 “网红书店的发展需要内涵的支撑,网红书店的‘颜值’,恰恰是吸引人们关注的一种手段。网红书店需要内容的强力支撑,只有提供更多的内容服务乃至相关的周边服务,书店才能更‘红’。”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林生说。 成为网红不一定会“死”,但如果书店的选书品位太差,绝对是一条很难翻身的咸鱼。好的书店必定会有独特的阅读主张。“我们宁愿建立一个属于Page One的书目,而不愿意迷信网上的畅销书单来选书。”在Page One负责人看来,为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留有一席之地,也是书店该做的事。 另外,有没有能力将潜在读者吸引进店,有没有办法将实体书店做到有独特竞争力,也是一种功力。 《中国文化报》在《网红书店:始于颜值,“衷”于书香》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对于网红书店,要不断探索“书+”模式,面对大众阅读习惯改变的现实情况,以书为媒,开拓创新,实现混业经营。除现有的“书+文创产品”“书+餐饮”等常规模式外,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更多的阅读体验活动带给进店的读者和市民,实现从对书店“颜值”的“打卡”,转变为对各类阅读活动的“打卡”。比如,书店可积极推出“书+旅游”“书+文化活动”“书+教育”“书+研学”“书+创意体验”等跨界活动,在丰富经营业态的同时,抓住书与人的结合这一关键点,更加突出书店所拥有的文化内涵,传播其文化精神。 网红的标签像诱人的广告语,将人们带入书店。而进店之后,除了视觉的震撼,更要注重为每位读者营造具备内涵的深度阅读氛围,打造有温度的阅读体验,从而成为大众乐于沉浸其中的精神花园。网红书店始于“颜值”,但不能止于“颜值”,只有在书香上下足功夫,才能变网红为持久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