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9月开学季的到来,2016届高校印刷专业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去哪儿”的年度大戏也落下帷幕:他们或是继续深造,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或是深耕一线,积攒经验厚积薄发;或是走向企业研发岗位,将知识转化为实战经验……如何面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能否将知识转为工作成果?对未来有哪些期许?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3位印刷专业应届毕业生,以期从他们的故事中了解些许就业现状。 项目研发 印刷科技公司研究员 郭长龙:钻多深就能走多远 若要问印刷材料专业的研究生在求学近三年里都做了什么,他们大多数会用“做实验”三个字来概括。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在很多人眼中可能稍显乏味,但对他们而言,这是学习攻关的基础。而在毕业之后,继续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往往是他们的不二之选。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2016届硕士毕业生郭长龙就选择了“换个地点做实验”。 郭长龙目前就职于苏州一家太阳能电池板丝网印刷的科技公司,主要从事油墨成分的研究。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涯,郭长龙大部分时间都与实验室相伴,并跟随导师完成了若干项国家级和市级的重点科研项目。“由于经常要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需要一直泡在实验室,有时到了关键节点,通宵达旦也是‘家常便饭’。”郭长龙告诉记者,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科研能力,也为他的求职增添了不少砝码。去年10月求职季时,凭借丰富的个人履历和参与科研项目的背景,他顺利通过了几家企业的初选、网上笔试、电话面试和视频面试,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工作单位。 虽说是“换个地点做实验”,但初到工作岗位,郭长龙还是吃了不少苦头:研究生理论知识丰富,但与实际生产结合的经验欠缺;科研项目经历丰富,但实际操作经验欠缺……郭长龙说:“不熟悉整个行业,理论知识无用武之地,实验达不到预期效果。”不过万事开头难,郭长龙努力适应着新的环境和身份。在工作过程中,除了与本部门的前辈进行交流汲取经验外,他也常与销售人员交流以了解市场与客户的实际需求。“不能总站在实验台前‘闭门造车’,成本与客户需求是实验中必须考虑的要素。”郭长龙说,每逢周末他还会参加一些行业内的学习和交流,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国内外发展态势。从不适应、调整心态到学习、交流、思考,近6个月之后,郭长龙对工作的把控有了起色。 从北京到苏州,很多人都会对郭长龙的毕业去向打一个问号。事实上,选择苏州,郭长龙做过不少功课。“虽然是二线城市,但其印刷业的发展丝毫不弱于北上广。随着环保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未来势必会有很多大型企业转移到苏州,今后发展潜力巨大。”郭长龙告诉记者,印刷专业的学生眼光要放长远,不要一直局限于传统印刷,也不要抱怨就业环境,自己能在行业里钻多深,就能走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