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苞:活到老 学到老 文|康 祺
对于新雅集团的人力资源部主管陈文苞来讲,培训这个词并不陌生,他主管着新雅集团的员工培训安排,同时也帮助集团内部的中高层管理者们筛选和推荐培训机会。

陈文苞在来到新雅集团之前,是从事媒体工作的新闻人。乍一来到新雅集团,就走上了中层管理者的位置。“对我自己来讲,首先是职业的转型,我需要快速地适应新的行业;其次新的工作需要我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再次我自己也希望通过‘充电’主动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适应企业发展的模式。”陈文苞这样总结自己参加培训的初衷。
“我更喜欢到大学去汲取营养” 陈文苞参加的培训很多,按内容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企业文化培训,一种是业务技能培训,还有一种是管理能力的培训。“从个人角度来讲,我也一直都有强烈的求知欲。”除企业安排陈文苞参加的培训外,他还自己报考了复旦大学的MBA培训班。 “培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讲座、论坛、短期或长期的学习班,以及到别的企业实地参观、学习。就个人来讲,我还是更愿意到大学中去踏踏实实地看些书、学些知识。”新雅集团地处温州地区,不少培训机构、“大师”前来开班授课,但陈文苞觉得虽然听上去都很玄奥高深,其中也不乏有真正的大师、大智慧,但大多数都属于滥竽充数,“有一件我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我们当地一家企业花高价请来一位‘企业文化大师’,然后把中高层管理者集中起来听课,课上又是讲‘国学’,又是‘学狗叫’,热闹得不得了,但最终也没给企业带来多大的起色,有种哗众取宠的感觉,那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事后跟我们在一起交流时也说确实没学到真本事。” 提及到大学中汲取营养的原因,陈文苞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选择一所好的大学,中高层领导者可以走出去,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这样能够开阔眼界,开拓视野。中高层领导者是下属员工的标杆,只有把自己拔高,才能给员工树立更好的榜样。第二,一些短期培训囿于时间,讲的内容一般都比较宽泛,放之四海而皆准,中高层管理者很难学到很有针对性、现学现用的知识。大学开设的课程更加多样化,选择比较多。大学老师本身就在研究这个行业的热点,他们讲授的课程更加针对行业,更有前瞻性。第三,大学里面的学习氛围是其他培训班、研讨班、论坛等所不能比拟的,更能营造出静心学习的氛围。“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管理方法,都可以跟老师们去交流,这样,我觉得是一个实实在在充电的过程。”陈文苞如是说。 除了到大学中去,陈文苞还主张让中高层管理者到兄弟企业参观学习,“可以去做得比较好的、规模大的企业,也可以去做得比较一般的企业,通过对比、学习,中高层管理者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企业的长板和短板,便于更有针对性地改进。”
“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新雅集团的董事长目前在瑞士一所著名的大学攻读学位,新雅集团的总裁则相继参加了澳门大学、厦门学院的MBA培训班,新雅集团每年都不惜重金送中高层管理者到国内各地进行学习。 “参加这些培训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可以广结人脉,对我们总裁、董事长来讲也是这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些培训班中,中高层管理者可以认识与他们层次相当甚至更高的人,相互交流信息,引发‘头脑风暴’,可以开阔个人的眼界,对事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陈文苞总结道,选择一个好的培训学习班,确实可以让中高层培训者走出封闭的圈子,吸收更多、更前沿的知识,而不是“闭门造车、坐井观天”。 鉴于这些培训能够带来的“无形财富”,也鉴于培训的昂贵费用,中高层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也会慎重地做出自己“充电”的选择。 “我们的董事长、总裁等高层管理者都有各自的圈子,他们之间也会相互交流,应该选择怎样的充电方式,选择哪个培训老师、培训学校,每年也会有不少高端培训班的主动邀约,他们通常会仔细考量后才决定。”陈文苞这样描述。 中高层管理者本身就是企业精英,他们比一般人有着更敏锐的判断力、更强的求知需求,一般来讲,也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参加培训其实只是中高层管理者学习的一个引子。”陈文苞认为,培训毕竟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它让你能够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知道自己缺乏什么、需要什么,然后再进行自主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提高”。中高层管理者在培训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听的都是很抽象的理论,因为“管理”确实凌驾于专业之上,是个比较空泛的概念,没有一个严谨甚微的标准。“要想从一个普通的管理者晋升为优秀的管理者,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从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成长为一个卓越的管理者,除了参加培训,你还需要‘活到老、学到老’。”陈文苞吐露自己的心声。
赵刚:更看重“术”和“器”
文|本刊记者 赫萌萌
“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可以按照内容分为三种类型——‘道’、‘术’、‘器’。‘道’主要是讲观念,‘术’主要是讲方法,‘器’则具体到工具、机器的应用。”身为大东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行政总监,赵刚不仅参加过林林总总的培训,也不断地给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
在赵刚看来,这三种培训针对的是不同的人群。“道”类培训一般是为高层管理者所做的,以期来启发人改变自己的观念;“术”类培训一般是为中层管理者提供的,主要讲一些工作中比较实用的方法;“器”类培训则主要是为普通员工提供的,主要涵盖日常的机器操作、规章制度的遵循等内容。“虽然每种培训的目标人群不同,但也不是绝对的,在平常我们接触到的培训中,‘道’类培训很容易被虚化,真正能学到的东西不多。‘术’和‘器’类培训反而能让人收获更多,对日常工作更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我个人就更倾向于参加后两者的培训。”赵刚这样总结。 赵刚买过不少“营销大师”、“培训大师”的书,而且不止一遍地读过。他曾经将成功学创始人陈安之的书买来反复读了五遍,第一遍觉得热血沸腾,到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就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这些东西自己是否真正能用上?陈安之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招员工不能怕花钱,因为招到不好的员工公司可能还要赔钱”。“这句话特别有道理,但是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怎么做才能招到好员工呢?书中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可循。”赵刚认为这种“道”类培训和学习尽管能够改变很多固有的观念,但有时候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这让不少高层管理者感到头疼。在一些培训班学习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老师讲的时候十分热闹,但热闹完了,也就曲终人散了。 每每遇到“实战派”的培训老师前来温州开课,赵刚都会报名参加。他曾经买过一位老师的书,里面便是“道”与“术”的结合,讲到如何管理业务团队,书中给了“四套工具法”,即现场走访、早会、谈心、报表。“书中会告诉你这四个工具,作为管理者你应该设计成什么样,怎么去用。”赵刚认真研读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实际工作中也能够融会贯通。这个著书的老师后来到温州讲了两次课,赵刚每场不落。“这样的老师和培训,现在已经非常难得,应该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赵刚表示特别希望更多“实战派”的老师到温州开课,给企业家带来更多的精神食粮。
黄金:更青睐业内培训
文|本刊记者 赫萌萌 黄金是常州世纪金岳包装有限公司的第三代掌门人。对比不少企业家,黄金显得特别年轻,有过海外留学背景的他,对职场“充电”也有着不一样的想法。 在加拿大留学时,黄金学习的是企业管理专业,他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学教育。国外教学的模式是小班授课,黄金和他的同学们几乎每周都要对可口可乐、沃尔玛等跨国公司进行详尽分析,分析这些公司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财务报表等,这些功课十分接近现实管理,对他后来接管企业十分有帮助。 从父亲手中接过管理企业的重任,黄金坦诚自己也有很多方面亟待提高。他一般很少参加关于管理领域的培训,黄金认为自己这方面的知识相对扎实,“管理方面的知识本身也比较空洞,我父亲他们那一辈管理者因为多数没接受过高等教育,比较青睐这种培训。”黄金现在十分忙碌,也鲜有时间去外地或者大学里参加培训课程,相比之下,他觉得当地协会组织的培训课程,能让他收获不少,“比较有针对性,而且请的老师也都是行业里的专家,有实战经验,他们所讲的知识能够很快在工作中运用到。”对于民营企业来讲,培训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黄金认为,有钢应该用在刀刃上,当地协会组织的培训课程一般价格也比较合理,不像一些培训机构漫天要价。 培训课程除了能丰富管理者的实践经验,而且还能够帮助高层管理者广结人脉,这一点黄金感触颇深,“我个人在选择培训课程上,也会考虑这一点,在培训过程中,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就是结交朋友,这样也能帮助企业把路拓得更宽。”黄金经常跟行业内的管理者们在一起交流管理、生产的经验,对他而言,这样的交流,也是一次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除了个人参加培训,黄金特别提到,应该给中层管理者提供更多的机会走出去。他认为中层领导者在企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起着上达下至的作用,但是中层管理者往往没有全局眼光,只知道管好自己的领域,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这些中层领导者并不比我差,只是他们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系统教育,也没有那么多磨练的机会,有一些管理的课程,我也有选择性地送他们去学。”黄金认为,中层管理者接受这样的培训后,管理理念会发生改变,更有大局眼光,能够看得更长远,而不仅仅局限在自己工作的圈子里。 除了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爱好广泛的黄金,私底下还会参加绘画、园艺等方面的培训,“我还喜欢养鱼,而且也有自己的交流圈子。”多拓展一些爱好,学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对黄金而言,把生活经营得丰富多彩,也跟管理好企业一样重要。
高新翼:重点是去体验、去实践
文|陶 涛
要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企业经理人需要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去摸索。现任上海鸿利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高新翼走了一条独特的管理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公派去日本从事软件开发工作,1994年回国后在日企担任公司部长,一干就是十几年;2003年,为了充电,也为了体现个人价值,先后在上海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接受MBA和EMBA为期四年的课程学习。“那时我接受的管理课程属于比较通用型的,每个课程大概为时两年,学完之后,工作几年又觉得知识需要更新,就再去读另一个。”高新翼如是说。
2005年,结束了工商管理与科学工程管理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后,高新翼辞去了日企的工作,希望可以把之前学到的知识和在日企的工作经验、管理经验有的放矢且有选择地移植到民企中,开辟另一片天地。 在高新翼看来,其实很多管理理念和经验都是相通的,之前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磨练和学习,让他谈起管理来更有底气。“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我已经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很多,在民企中会更加注重成本管理、生产管理、核心价值等方面培训知识的实际应用。只要用心,好多东西是可以在体验和实践中学到的,培训课程确实有利于打开你的思路,但具体怎么用还要根据企业的现状去破译,不能原封不动照搬,真正让培训发挥作用,还是要回过头来在实践中应用、摸索。” 高新翼拿跟资本相关的培训课程举例,“企业总是要讲利润最大化,资本管理培训课程也会讲到很多诸如怎么用工、怎么把机器利用率调试到最佳状态、怎么提高效率的内容,但这些知识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你回到企业里,只有通过体验和实践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 自身曾从管理培训中获过益,现在的高新翼希望将“培训知识如何与实践结合”的经验分享给管理层中更多的年轻干部。凭借自己多年的学习经验和管理能力,培训课程的“老学生”高新翼目前不仅是鸿利包装的“元老培训家”,也偶尔被其他企业邀请担任培训老师。“在鸿利包装待了七年多,我知道它最需要什么,事实证明,亲自给管理层培训的效果也很好。我正在构筑和培养自己的管理梯队,把自己的管理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一样,实现可持续发展。”
单晓敬:培训要因人因时而异 文|高建辉
作为仙桥集团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裁,单晓敬同其他企业的管理者一样,将“培训”列为高层进行知识更新、视野拓展的必修课。但对于培训课程的选择和期待,单晓敬有自己不一样的见解。 仙桥集团的培训走的是一条相对方便快捷的途径——“定点培训”:企业跟温州亚美信培训机构签约,管理层会根据机构的课程安排有选择性地前去接受培训。“费用不高,一年一共三万块钱,而且不限人数,我们大概每个月都会去一次。” 单晓敬坦言这类管理类的公共课程多为“大路货”,虽涉及融资方面、总裁培训等比较通用的管理课程,对于开拓思路来说很有帮助,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的课程都没有,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课程并不多”。
那为何还要大队人马、乐此不疲地坚持去上这种课呢? 在单晓敬看来,不同时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课程对个人和企业发展来说其实更有现实意义。在参加培训机构的课程之前,为了提升自己,单晓敬也曾自费学习过MBA课程和专门针对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的课程。“我觉得两类课程都有帮助,要看你处于哪个阶段。从中层到高层属于初级阶段,补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对个人提升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工作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但作为高层,更需要学习的可能就不是太具体的东西了,接受一些思路开拓方面的培训,学习一些经济形势分析方面的知识,对统领全局、把握企业方向来说可能价值更大。” 既能开拓思路又有针对性,如果培训能做到“两全”,对企业和管理层来说都是幸事。“我到现在还记得2008年温州市组织的高级精英班课程,温州商学院和浙江大学的一些教授过来讲课,讲得非常全面系统,涉及人力资源、生产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老师在对高层管理知识都有涉及的基础上将理论浓缩,结合企业实际案例有针对性地分析,尤其那年讲到了合理避税和税务筹划,非常有用。” 那次培训让单晓敬记忆犹新,但这种培训机会并不常见,“我希望能在自己家门口接受培训,如果能有所企业大学,就可以让每一位管理者足不出户地学习,而且我们最了解自己的需求,可以因人因时而异推出不同课程供大家选择,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定会更好的,我想这个愿望慢慢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