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北京风暴

时间:2007-11-14 13:06:30来源:科印传媒《印刷经理人》作者:王丽杰
  竞争,大中小的博弈
  “新进来的大企业支起摊儿,开了张,一两年的磨合期一过,北京的竞争格局就会很有看头了”,一位市场观察者推断。
  按照正常的市场逻辑,首先和这些新进入者短兵相接的,是目前服务于高端市场且有相当产能规模的企业。“但市场链条的传导速度很快,大型企业在高端市场中,如果竞争力下降,自然会走到中低档客户,市场价格也会随着产能的放大而继续下降,受压挤的中小企业只能向下去挤占竞争力更弱企业的市场”,顶佳创世纪投资公司总经理姚松分析。不过,最底层企业的生存能力与适应性往往很强,“我就是吃滋泥的,就干点小零活。大企业不愿干,中不溜儿的企业又干不了,谁也离不开我”。一位草根层的民企老总乐观估计,在未来的北京市场,解决社会印件、印点名片、信封、信纸,或者做些数码印刷服务的小企业,仍会活下来一批。
  “如此看来,市场压力最大的往往是中型企业。”另一位北京企业老总分析,“如果以两台对开四色机为企业规模标准,北京市场在此规模之上的企业大概有200家左右,而其中拥有两台至四台机器的又占到70%~80%。这些企业,接大批量的活件没有办法去跟商轮竞争,只接小批量的活件又满足不了生产需求。加上这些企业中很多是各种归属的国有企业,历史负担很重,所以,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坎儿上”。
  处在坎儿上的企业必然面临分化。目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OEM,为大企业加工订单,虽然这种情况在北京还不多,但在一部分企业中,OEM业务已经有相当比例。也有个别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运行设备,无法保证月供款,机器被拉走拍卖。
  更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合作。“要么吃掉别人,要么被别人吃掉,要么退出”,在印刷行业,企业退出壁垒并不低,重组与整合,成为印刷企业保存实力的现实选择。
  其实,研究北京印刷的未来竞争格局,绕不过去的还有一个相关要素——廊坊。“开车顺利的话40分钟就到,比去密云都方便。而且廊坊具备北京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都低很多”,一位印企老总承认,“这些年北京大量的中档及以下的活件流向廊坊,并不仅仅限于装订环节”。
  新进入者的加盟使北京市场面临整合,近在咫尺的廊坊会不会受到冲击,业务萎缩?采访中,多数经理人表示廊坊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十一五期间还将处于上升期,而且周边地区对北京市场的渗透已经蔓延到保定、石家庄等地。
  一边是三资企业的凌厉攻势,一边是周边地区的“农村包围城市”,两头受挤的北京市场,格局调整将更为惊心动魄。

  活法,规模化还是差异化
  没有大船禁不住风浪。在外部资本的频频进入之下,造大船、上规模,成为北京企业最直接的对应手段。但是,规模化是否是惟一有效的方式?
  “猪朝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道。”一位民企老总笑谈,规模化、差异化都是可行之路,企业还是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各方面条件量力而行。
  “北京企业的典型动作是扩大规模,通过规模效益形成抗衡能力,”一位大型民企老总分析,“比如我具备了五六台单张纸胶印机的印刷能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活件应该是可以用轮转机完成的。如果我不上轮转机,这部分活件迟早要丢,丢的结果是我这几台单张纸机器也不见得能维持开工率。”在这种时候,上还是不上轮转,对这位老总来讲是一个困难的抉择。而抉择的结果,只要有条件,就会继续购进机器,扩大规模。
  “从我的实力来看,我没有能力在两三年或三五年之内上轮转机,”北京多彩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志文坦言了自己的经营战略,“因此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及早调整产品结构。”从2004年开始,多彩进行了艰难的产品转型。目前,多彩的产品结构分为3个部分,一是出口海外的包装产品,二是配套国内市场的化妆品盒、药盒等,三是UV特种印刷。“当时我们确定了3~4年的产品结构调整期,现在看来基本到位,商务印刷占比已经从当时的90%调整到目前的40%”,孟志文的欣慰中不无感慨,“但你不知道我们这几年有多难受,搞产品差异化,在某些方面引导市场,是非常艰难的过程”。
  虽然艰难,虽然需要创新意识与长时间的忍耐与坚持,差异化所造就的“蓝海”还是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北京市场,差异化并不仅仅是小企业的“专利”,雅昌在高端艺术品领域的服务能力、圣彩虹的古画复制技术、奇良海德对高端商务印刷领域的渗透能力,都是业界人士普遍认可并赞许的。但寻找蓝海、培育差异化能力的企业还是太少,愈演愈烈的同质化竞争,仍是绝大多数印刷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
  共同的微利困境之下,印刷企业开始本能地进行成本控制。“市场上30元一色令的时候,印刷老板可以不考虑成本;但现在价格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一,印刷企业开始从生产流程、从内部管理上挖潜了,”谈到未来,印企老板忧心忡忡,“价格再往下走,企业成本控制、生产管理的差距就更明显了。也许,1%就是生死问题”。

  国企,温水里的青蛙
  相比民营企业的危机意识与争分夺秒的努力,北京的国有企业相对平和许多,也平静许多。“我们变化不大,客户还是服务多年的出版社,业务还是书刊印刷”,一位国企老总很坦然,陆续进入北京的外来企业和他们还有遥远的距离,“这些企业主要做商务印刷,于我们形不成冲击。书刊印刷毛利这么低,这么辛苦,进来的三资企业热衷于附加值更高的印品”。
  “就像拿一根针去刺大象的后脚跟,大象的反应会很迟缓。”将国有企业比做“大象”的这位民营企业老总,却形容自己“像疯子一样”,一直在提升发展速度。
  即使曾是北京印刷业的主力兵团,“大象”级的国有企业也在市场的凌厉攻势之下收缩了战线。“有些国有企业已经在考虑卖掉海德堡的彩色印刷设备,只做黑白印刷,封面的彩色印刷外包出去”,一位印刷经理人披露,设备喂不饱,这些企业必须面对现实的经营压力。
  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收缩战线、稳固阵地;一方面,是三资企业攻城略地,民营企业扩充实力,各方力量此消彼长,未来的北京印刷格局,将会永远告别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我和印机厂商讲,卖机器找民营企业,不要再找国有企业了,国有企业的总体势头已经下来了,”一位市场观察者分析,“最近几年,北京民营企业购买设备的活跃程度要远远高于国有企业”。
  雄厚的外资实力,活跃的民营资本,在未来的北京印刷格局中,两者将占有相当的比例。“到‘十一五’期末,我觉得对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刮目相看,三资企业的发展势头会更猛一些。”虽然在国有印刷企业干了一辈子,这位经理人的预测天平还是不得不做了倾斜。
  “多少国有企业是靠砖头瓦块养活着,前景很恐怖。”这位经理人感慨,仅有清醒的意识并不足以扭转乾坤,能让“温水中的青蛙”奋力一跳的时机已经不多了。

  寻地,水涨船高的门槛
  “通州、大兴、顺义三个区,是新企业包括市内搬迁企业集中进驻的地区,”谈到北京印刷区域布局的新动向,北京印刷协会任玉成理事长如数家珍。
  “在通州的宋庄、台湖等地,印刷企业比较集中,聚集有中科、农业印刷、国彩、朝阳等比较有规模的企业,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内也集中了一批印刷企业,最近,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等报业印刷厂也要迁过去。”
  “大兴区落户的大型企业更多,尤其在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华联、日邦、盛通、当纳利等,北京新华印刷厂的新址也在那里。此外,大兴区还有旧宫、西红门、孙村等地聚集了一批中小印刷企业。”
  “在顺义,印刷企业主要落户在天竺空港开发区,有雅昌、奇良海德、银牡丹、化工印刷等,一些新厂,如人教出版社印刷厂,也准备搬到顺义。”
  印刷企业自然聚集到这三个区,与三地土地资源相对宽松、交通方便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作为工业密集区,这三个区为印刷业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