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印刷企业挑地儿,而是地儿挑印刷企业”。一位在寻找新厂用地上颇费周折的印刷企业老总深有感触,“印刷行业在国民经济的产业序列里地位偏低,产值与税收不高,又有污染行业的嫌疑,在很多开发区,印刷企业并不受待见”。 2002年底,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根据北京印刷业发展的自然格局和地域经济发展的特征,提出了建立环行印刷产业带和北京印刷产业园的规划设想:建立南面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大兴区、东面通州区、北面顺义区为外环,朝阳区、海淀区为内环组成的印刷带。 但随后于2004年开始的开发区专项治理整顿行动,使北京的470个开发区,最终只保留了28个,进入开发区的门槛也随之提高:土地容积率不得低于0.8,平铺厂房面积不得低于50%,工业用地要创造价值最大化。开发区的土地价格也随之扶摇直上,目前,北部地区土地价格70万/亩左右,南部地区也达到了40万/亩的平均水平。这些变数,都对印刷企业做强做大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条件。 未来,聪明者的游戏 由诸多外来者引发的竞争变局,使北京市场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竞争压力陡然增大。如何应对,传统招数之外,北京的印刷企业也在寻找多元路径。 内需与外单 既然内需市场不能与北京地区的市场供给量同步放大,奥运带来的市场增量又缺乏长远稳定性,眼光向外,寻找外单援手,自然成为许多人的探索路径。但对外单的期望,不同企业答案不同。 “北京地区不具备外单竞争力,因为既无港口优势,最近刚刚上调的每月730元最低工资标准,又使北京地区不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原材料采购方面北京也无法与珠三角相比,”多数企业老总对开拓北京地区的外单业务信心不足。 但同在北京,已经有一些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在拓展外单业务,盛通大兴土木的第二个印刷工厂,就是为承接外单而建。 “事在人为,”一位民企老总这样表示,“我现在培育规模优势,就是为了给外单创造条件,我对外单市场很有信心”。 出版物印刷与包装印刷 虽然北京丰厚的出版物资源为其标定了出版物印刷的特色,但包装印刷的潜在增量仍是北京印刷的未来亮点之一。 “我认为北京印刷的利润点不在出版物印刷,而在包装印刷。”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相关人士介绍,在北京,制罐、利乐包等包装印刷企业成长很快,并已形成相当规模。 “在顺义的雁栖湖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包装基地,总产值超过20亿元”,一位曾经实地考察的经理人介绍,在其中,包装印刷也已经占有相当的份额。 整合与被整合 “为什么北京印刷企业只有被整合的命运?”一位印刷企业老总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先联手,将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整合,把优势的人才、设备、市场集中起来?即使为了加大谈判筹码,先期做这样的整合也是值得的”。 为了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掌握自己的命运,做这样的整合当然十分必要。但现实情况是,印刷企业或印刷集团内部的资源流动是无障碍的,但跨企业、跨集团的流动,仍有许多有形与无形的限制,尤其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 在《北京印刷和包装产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支持优势企业采取非经营性扩张等方式,加速优质资源的联合重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但如何使规划落地,仍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相关企业打破北京印刷业所特有的多重条块“樊篱”,进行细致而艰苦的工作。 结语 “在未来,北京将是利丰雅高中国业务部的核心。”在利丰雅高印刷(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福寅看来,北京将是利丰雅高的投资和业务规划重心。 而在当纳利,北京也被赋予了“辐射北方区”的战略基地角色。与此相应,当纳利在北京的印前制作公司,已经从远在5环外的开发区搬到了市内,“为了更接近客户,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更多的大企业会不会接踵而至?一位市场观察者谨慎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企业进北京的势头不会那么猛了,未来主要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整合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但市场传导仍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北京印刷企业普遍还有一定的边际效益,销售利润率还能超过10个点以上,价格还有一个向下走的空间,”虽然已经艰苦,但北京的印刷经理人们也承认,“还真没有到像家电行业一样,5000元的家电只能挣100元的惨境。” 如此说来,由新进入者所卷起的北京风暴,还远未到风力最大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