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经理人

绍兴一瞥

时间:2018-07-10 10:17:17来源:科印网作者:张锐

  今年年初三,还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共进晚餐,没来由地忽然想到去婆婆的祖籍浙江绍兴玩玩。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我用手机在半小时里就搞定了旅馆和车票的预定,于是和先生便实现了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当天晚上乘坐G7561,7点多由上海虹桥站出发,一个半小时便到了绍兴。 我们定的旅馆是位于绍兴越城区的古镇名宿,老板是位85后,不但热情还很周到。按照旅馆老板的微信指示,我们十分顺利地找到当晚的落脚地。

  绍兴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说到“题扇桥”是古镇蕺山街上的一个景点。手绘题扇桥,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相传有一天傍晚,王羲之在散步时看到一位老婆婆手提篮子在桥头叫卖扇子。只见老婆婆的扇子无人问津,愁眉苦脸,便十分同情地上去询问,原来是天气凉了,没有人需要扇子,可是她还要养家糊口。王羲之想了想说:“老婆婆,我给你的扇子写几个字,你再拿去卖好吗?”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但是觉得他很热心,就把扇子都交给了他。王羲之就叫书童拿来笔墨,在老婆婆的扇子上龙飞凤舞地写上几个大字。老婆婆一看,他那干净漂亮的芭蕉扇,被王羲之写得一塌糊涂,恐怕卖不出钱来,就哭着要王羲之赔他新扇子。王羲之就安慰她说:“老婆婆,你不必着急,更不要生气,我问你,你这扇是卖几个钱一把?”老婆婆说:“三个钱一把。”王羲之,哈哈一笑说:“那很好,你现在就卖三百钱一把。你赶快拿着扇子到城里去,对人说:‘这些扇子都是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写的’,准会有人肯花钱买的。”那老婆婆不肯相信,还缠着王羲之不放。大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看到老婆婆拉着王羲之争吵,就都围绕来看热闹。有些认得王羲之的人,一看这是王羲之亲笔题的扇子,就马上掏出三百钱来,跟老太婆买扇子。一传十,十传百,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抢着跟老太婆买扇子。转眼间,这百十把扇子都卖光了,老太婆一下子就得到四十多吊钱,乐得嘴都合不拢。这座石拱桥后来就叫做“题扇桥”,就是王羲之为老婆婆题扇的地方。

  老婆婆非常感谢王羲之。她尝到这个甜头以后,就常常拿着百十把扇子在路边等着求王羲之题字。王羲之一看,这不是办法,每次外出见到老婆婆就躲藏起来。现在蕺山街上还有一条弄堂叫做“躲婆弄”,据说就是当年王羲之躲老婆婆的地方。

 

  题扇桥头有旅馆小老板自营的一家糕点铺。右手边的玻璃隔间里,小老板正在亲手制作着桔红糕。玻璃窗上贴着付款的二维码,可以不接触钱方便收付款。左手边的柜台里,老父亲成了“打工”帮手招揽生意。我不禁要佩服这位小老板,运用互联网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关键是还有一门手艺。

  说到王羲之,大家一定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他的《兰亭集序》。参观完”书圣“王羲之的古宅,突发奇想我要画一幅“兰亭盛会”。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携亲朋好友四十余人,在兰亭饮酒作诗。

  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清溪两旁坐下,将盛了酒的觞放置溪中,沿弯弯曲曲的溪流漂行。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要赋诗。如果未能即兴成诗,就要罚酒三杯。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和鼠须笔挥毫作序,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此被尊为“书圣”。

  早在上学那会儿,在课本上,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得知一种名为“乌毡帽”的帽子,这次的旅行我不仅亲眼见了,还在商铺里试戴了。材质厚实,感觉戴上真的还很暖和,就差买一顶回家。我还遇到了一位老伯,头戴乌毡帽,身穿西式服装,走在蕺山街上,不但不奇怪反而感觉挺时髦的。

 

  逛累了,坐在城西的龙山后街上喝茶,一艘乌篷船从宝珠桥下驶来。这座宝珠桥有年份了,它原名火珠桥,是绍兴现存最高的单孔石拱桥(我特地把它画的高大伟岸些),据考古学家根据石料的风化程度分析,它是在宋朝之前就诞生了,后来在明朝嘉靖重修改为宝珠桥。江南水乡我去了不少,也见了许多船只,这艘绍兴的乌篷船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的船身比其他水乡的要小,篷子还可以收缩。最有意思的是船老大,他是用脚来划船的,手呢?把舵了。

  短暂的旅行令我还有许多地方没能游玩到,但遗憾也未尝不是一种美,既然如此,那就带些遗憾给自己一个再次与绍兴相遇的理由吧。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