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技术

解读《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2018)》

时间:2019-10-30 16:35:40来源:科印网作者:刘琳琳、曹从军、尚晏莹、耿泽宇
  报告在客观、全面地总结分析我国印刷业智能化建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做出了“我国印刷业仍将处于数字化的普及期、网络化的推广期、智能化的探索示范期,阶梯性共生现象将会长期存在”的重要预判。这也对我国印刷业智能化建设的推进路径提出了新要求,应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水平印刷企业智能化建设的需求。

  此外,不同于印刷业呈现典型的区域性分布特征,我国印刷业智能化建设整体呈现点状分布,产业聚集度不高,区域布局离散化、碎片化特征明显。传统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受传统思维和模式的束缚,还处于想法大于行动的阶段,而像安徽新华、河南新华等非核心产业带的企业,则希望通过智能化建设抓住难得发展机遇,实现弯道超车。

  智能化建设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空谈主义。雅图仕等企业的智能化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了,不断地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在经历过高速黄金发展期后,作为制造业的印刷产业回归正常利润区间。通过智能化建设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带动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正如清华大学吴澄院士所言:“智能制造是选项,‘效益、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是出发点和归宿。”

  2.面临形势

  正是因为智能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出现了“自动化设备+信息化软件=智能制造”“无人化=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不同的观点,部分企业对智能化建设过分注重高端生产装备,忽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路径的模糊、智能化理解的片面,很容易使得企业的智能化建设误入歧途,反而有碍于智能化的建设。

  精益生产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石,换个角度而言,智能化建设正是实践精益制造、准时制生产,减少生产各环节浪费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印刷企业历经高额回报的疯狂发展期,相对其他制造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精益管理、精益生产水平不高,以及生产装备接口开放性不足,软件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印刷生产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不高,造成了我国印刷业智能化建设基础的不牢。

  智能化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印刷产业链上下游和业内外协同创新共建。相对其他制造行业存在具有垄断地位的龙头或者寡头企

  业,印刷产业企业分散度高,产业链上下游内生动力不强,而且智能化软硬件需求相对较小且增长缓慢。从而造成印刷产业链单一生产环节的智能化建设,无法形成发展合力,并不能充分发挥智能制造的优势,甚至会事倍功半。因此,生态体系链条破碎,成为制约印刷业推进智能化发展的主要短板。构建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智能印刷产业生态体系(圈),全行业共同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才能释放智能制造的联动机制效能。

  智能化建设是全新的探索和实践,需要大量既精通印刷技术和企业管理,又了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这对行业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印刷业智能化建设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解决用工荒问题,但人才荒的问题又在此凸显。我国现有印刷类高校,普遍面临招生不足,学生对行业信心不足、对专业兴趣不足等现实问题。同时,现有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行业对智能化建设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因此,人才缺乏是阻碍印刷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