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印刷技术

人民日报印刷厂的“两化融合”探索

时间:2020-07-10 15:37:08来源:科印网作者:张学甫
  1.确定最小化任务及作业管理模式

  经过与合作供应商的反复研讨,我们一致认为,要实现软件在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连通,就得有条贯穿始终的“线”——最小化的任务及生产作业管理模式,通过这条“线”来进行软件之间的串联。在每个生产环节,我们都设计了作业模式:报社传版按每个版为单位,印前拼版按每个大版为单位,印刷按每一张CTP版为单位,最后出报按叠为单位,这一系列数据之间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关联,并进行一一对应。例如,每套CTP版上的每个版面的电子文件是哪些,什么时候传版到达的,什么时候进行的规范化,什么时候拼的大版,大版文件名是什么,什么时候挂网的,什么时候输出了油墨预置文件及屏幕软打样文件,文件格式是什么,CTP版上的条码是什么,操作人是谁,CTP版在印刷过程中是谁取走的,什么时候上机开始印刷,什么时候完成印刷等。这些都能够通过各个软件的数据互通进行统一提取。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出错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追溯。

  因此,最小生产任务——作业管理模式是本次软件融合的前提。

  2.分阶段进行实施

  从具体实施角度,分为以下3个阶段。

  (1)前期规划

  软件融合涉及到系统之间的数据衔接及比对,前期的准备工作复杂而艰巨,针对此种情况,项目组确认了方案的主体框架。在方案开发过程中,印厂、系统供应商、具体实施部门多次组织沟通会,对各项功能的具体细节做出确认,便于更好地实现目标。

  在此过程中,我们和系统供应商的意见也不能随时保持一致,争论时有发生,遇到此种情况,双方都秉承一个原则:暂不考虑印厂之前的工作模式、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先讨论如何工作才能做到效率最高,能有效达到既定目标,并规划出一条双方认可的工作流程路径,再结合现有的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去为流程节点配备人员,重新梳理人员的工作职责。

  (2)系统试运行

  在软件功能开发基本完成后,项目组就系统试运行工作专门召开了专题会,研究上线的实施方案及各项测试准备工作,并落实硬件布线准备工作、软件操作流程和具体人员的分工。2018年11月初,硬件布线等全部落实到位,并对实际生产数据进行系统测试。经过两周的操作预演、操作测试和数据验证,后又经过局部修改,项目组决定在12月正式上线并切换现有流程和工作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据验证阶段,需要对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是软件问题还是操作问题?分析后,双方都需要进行调整,调整后再进行下一轮的数据对比与分析,直到最后数据准确无误。

  (3)上线切换现有流程

  前期足够的准备与测试等工作,为系统正式上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线过程中,我们对一些特殊情况及时安排人员处理,对夜班数据进行全环节追踪和统计,经过3周的全力配合,融合部分正式上线运行,完全实现了当初设定的目标。

  预期效果

  管理软件与工艺软件的融合为整个报纸生产过程带来了很大变化,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1.全面升级为作业管理

  彻底取消了报纸生产环节传统施工单的管理模式,将一次印刷的一组版面定义为生产的基本管理单位,即作业。从“给人看的ERP”过渡到“给机器看的ERP”,这种模式实现了很多原来无法实现的便利,例如,一叠报纸所需要的所有版面都传版到齐了,系统就可以告诉调度,这叠作业具备印刷条件了。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那些多叠的报纸中有些叠可以提前印刷的情况。

  2.建立实时调度模式

  工厂之前采用的是人工送施工单的模式,由于报纸夜间生产效率依赖于传版进度,受传版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传统靠人传递施工单的工作模式严重影响工厂的生产效率和交报时效。而通过两化融合项目,我们建立了生产指挥中心,生产调度通过大屏可以实时监控传版进度、提前预计每个印刷机台的落版进度,通过鼠标拖动作业就可以轻松准确完成报纸生产的实时度。

  原来我们的生产调度人员基本上在印前部门办公,生产中要从印前车间到处“飞奔”,现在一切信息尽在大屏。图3为生产指挥中心的屏幕墙。

图3 生产指挥中心的屏幕墙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