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洞见 | 专家解读印企如何推进智能化建设?主要从这几步入手……

时间:2023-03-23 08:42:45来源:科印网作者:刘琳琳、王鑫、魏硕、白明辉

  【编者按】秉承服务行业初心,助力印业高质量发展,《印刷经理人》杂志特别打造“洞见”栏目,传递印界资深从业者及专家的声音,以专业化的视角深度解析前沿思想、管理范式、行业热点趋势,洞察印业发展,预见产业未来!

  历经三年疫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趋于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保障供应链稳定、增强产业链韧性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任务。

  印刷产业面临着动态化、个性化、小批量、定制化等挑战,需要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与此同时,更要聚焦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基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印刷产业逐步融合;借助设备利用率高、生产能力稳定、运行灵活、应变能力强的柔性制造系统,助力印刷企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的建设。

  自2018年《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发布后,中国印刷行业智能化建设历经了起步认知期,目前正在进入深入探索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智能化建设作用、意义和必要性的认知达到了新高度,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智能化建设要求。

  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集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的,是印刷自动化和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印刷企业要立足企业自身需求和能力基础,整合内外部资源,完成企业现状诊断、需求分析、流程梳理、整体框架设计和实施方案制定等转型规划工作。

  以诊断评估推进数字化转型规划

  疫情对于供应链的冲击,加速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数字技术正与企业发展加速融合,各类业务软件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深化,数据驱动的决策分析得以实现,企业的业务流程彻底变革,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印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印刷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须明确自身数字化转型战略,在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帮助下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通过数字化转型现状评估,了解价值链各个环节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度、广度、效果以及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断点;对各个分支机构进行比较,与行业标杆进行对标,从而明确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因此,构建符合印刷行业属性和企业特征的数字化能力评估方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国家标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GB/T 39116-2020)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GB/T 39117-2020)描述的评估方法具有一定普适性,但模型和评估粒度较粗,行业和企业的评估还需要结合业务模式、数字化系统、自动化应用等开展。

  印刷业大部分属于按单生产(Make To Order,MTO)模式,少部分属于按单设计(Engineer To Order,ETO)模式,生产组织模式、生产工艺流程等有别于传统制造业,结合目前行业现状来看,仅通用评估方法无法对印刷企业进行有效的量化评估以及有价值的诊断分析。

  伴随印刷产业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印刷市场进一步细分,印刷企业间的业务类型、生产规模不同,能力基础和发展目标也有所差别,数字化建设应坚持补短板、扬长板,量体裁衣、因企施策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笔者带领的研究团队参考国家标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GB/T 39116-2020)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GB/T 39117-2020)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行业标准《印刷智能工厂参考模型》(CY/T 242-2021)为依据,开展了面向印刷包装行业数字化转型规划方法的研究。

  笔者研究认为印刷企业数字化转型宜按照“诊断评估—设计规划—实施优化”的一般流程,以标准化为基础,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路径,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

  团队基于“生产集成+管控集成”两个维度下的设计、印制生产、储运、服务、控制、执行、管理、决策8个评估域、22个评估子域,分别用具体印刷企业相关属性进行评估描述,确定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4个评估等级,采用线上自评和线下专家诊断结合方式,客观反映企业发展现状和数字化阶段水平,明确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具体路线图。如图1所示,是基于参考模型构建的印刷企业智能化诊断评估构架。

图1 基于参考模型的印刷企业智能化诊断评估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