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新华”)智能化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引进日本三菱全张四色印刷机,当时这一举动,开创了河南及周边地区大幅面彩色印刷的先河,也是我们向印刷自动化迈出的第一步;1999年,引进美国四班生产管理系统,这是ERP系统的前身,是我们向信息化迈出的第一步;2001年,实现了互联网文件传输,网络化建设迈出了第一步……虽然当时对智能化建设还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构思,但这些举措为我们之后推动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4年,郑州市政府加快城市升级改造,要求印刷企业外迁,加上当时印刷产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主营业务周期变短、员工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工成本压力持续增大,我们提出,借助外迁的良好机遇,在原有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智能化发展步伐。这也是河南新华第一次把智能化发展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印刷业加快“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实现由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的初步转变。这一要求,更加坚定了河南新华进行智能化发展的决心。为此,河南新华明确提出“仓储物流智能化、设备互联智能化、管理决策智能化”的发展思路。 智能化建设进展 智能化作为“十三五”期间印刷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既是必需也是必然。河南新华在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的基础上,对智能化发展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建成国内首条全流程数字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一键出书按需印刷新模式 河南新华以发挥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引领示范效应为责任,聚焦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发展,在充分考虑后期应用和节约资金的基础上,2013年投入3000万元,建设了当时国内第一条按需出版数字印刷生产线。生产线主要机型选用方正和马天尼印刷/印后设备。为实现马天尼软件与方正系统控制器的信号互连,三方工作人员进行了14个月的匹配调试,打通了底层数据通讯通道,实现了命令交互功能,使数字印刷(方正)与数字装订(马天尼)实现连线生产。 这是国内首条“方正+马天尼”文件处理、印刷、装订全流程数字智能化控制生产线,实现了接收文件智能化处理、拼版智能化处理、任务队列智能化处理,是一键出书按需印刷模式的大胆尝试,实现了PPF和JDF等新技术的有机融合,使传统印刷业在局部实现了智能化。全线操作仅需2~3名工作人员,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成本;出版社先做样书,开展图书征订,有订单后按定数安排印刷,可以有效降低库存和物流费用。数字印刷的应用填补了河南新华在按需印刷方面的空白。 2.运用图像视觉技术,实现产品质量控制智能化 为有效解决人工“串校”问题,河南新华经过3年技术调研,与专业技术公司联合开发适合书刊印刷业的胶印产品离线质量抽检系统,2018年初,该系统进入实际生产试验阶段,2019年印刷工序全面应用,目前基本实现电脑扫描技术替代人工“串校”工作。通过在折页机、骑马订和胶订生产线安装错帖检测装置,以及大量试验和技术改造,完成装订生产过程关键节点的智能质量控制。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为印刷产品质量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3.创新印后加工新模式,打造“一书一码”溯源新功能 2014年,为较好解决教材教辅产品粘光盘、夹答案需要人工操作的问题,满足这类书刊产品的市场需求,河南新华引进了自动插本机生产线,极大地解决了手工操作带来的种种弊端,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 在经过两年多调研和测试的基础上,2018年购进环保型冷激光赋码系统,与自动插本机生产线和自动堆积机完成连线对接,“一书一码”溯源功能得到实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品身份数据库,满足了出版产品“号段管理”的特殊需求,每月可节约人工600个。 智能化建设规划 智能化是印刷业实现现代化生产的必然趋势。河南新华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借助国家推动印刷业发展的东风,抓住新园区建设的机遇,重点研究布局智能化发展。通过打造仓储物流智能化、设备互联智能化、管理决策智能化,形成上下互通、整体互联的产业发展体系。 1.实现仓储物流智能化 以园区建设为契机,采用集成化物流设计理念,实现从物料存储到成品发运的智能物流运输流程。建设物料自动统一调配的智能化立体库,通过软件控制智能运输设备,使物料运送到印刷机台,完成产品的自动发运,打造智能化仓储物流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