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新媒体人才培养,高校缘何慢半拍?

时间:2014-10-13 00:59:40来源:《科技日报》

  “我是研究新媒体的,但其实自己也很困惑。”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坦陈自己的尴尬处境,“我成为了马化腾的速记员,他在前面开拓干活,我在后面负责记录,如‘微信给全媒体带来重大贡献’。其实大学甚至整个社会都在给他们记录,没有做创新性的工作。”他对新媒体技术及理论进行长期追踪后,提出一个问题:“大学还有什么用?大学在新媒体教学和人才培养中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

  在近日召开的高层次人才服务首都高校发展学术交流会上,很多高校老师表达了新媒体教学的苦恼:知识快速叠加更新,学生与老师同步学习,学生还有充分的用户体验及操作实践能力,老师就剩下理念,还不知从何而来?“这对我们老师和高校带来全新的挑战。”赵子忠的很多学生就职于腾讯、百度、新浪等网络媒体,从事的岗位是产品经理、运营经理、大数据分析师等,但这些工作技能并非大学老师传授。而这些核心岗位的需求,与我们现有的大学专业其实并无太大关联。

  赵子忠去国外高校考察后颇有感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做的是十年后做的事情,一个在做分子雕刻等基础性研究,一个在做生物网络设计,彻底改变现有的网络结构。参观者问研究人员干这些有什么用。“我们只负责把它研究出来,我的工作做完了,自然有企业会来对接。”老师如是回答。参观的另一个加拿大新媒体实验室也是在做三年以后的事情。

  “但反观我们的实验室,是在给企业做去年甚至前年的事情。企业给理念给钱,我就做开发。”在赵子忠看来,要培养通用新型人才,关键是要创新性理念,而并非着急今天我帮你解决什么问题,这些具体技术问题企业研发室都能自己解决。大学要走在前面,要为新媒体未来发展提前做好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我们的教学必须调整,跟上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变化,跟上媒介融合和新媒体创新的脚步。”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表示。

  目前,很多传播类大学或院所也在进行学科设置,建立网络新媒体等专业,但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理念滞后,师资力量不足。“如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就把艺术家、工程师和管理人才放在一起,结果谁也听不懂谁在说什么,三拨人,每个人都不搭界。”赵子忠说,在建设学科体系时,内容就更复杂了,除了缺乏理念,还有就是师资问题。“教新媒体的多是中文系、艺术专业以及信息工程的老师。很多人理解,中文就等于传播,传播就等于新媒体;艺术加电脑设计,工程师加上信息网络工程,就是新媒体了。其实哪有这么简单?另一方面,上岁数的老师知识积淀厚,但转型痛苦;年轻老师观点新锐,但理念积淀又不够。”赵子忠说,“其实高校老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给学生上课之前,先让自己弄明白了什么是新媒体。”

  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王关义介绍,该校在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新兴专业方面围绕国家发展的新趋势,正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非常艰巨,尤其对专业的建设以及对传统专业的改造”。

  “新媒体发展步伐很快,全社会都在学习新媒体的知识,大学应该是新媒体知识架构中的一部分。”赵子忠建议,应尽快完成新旧媒体教育融合,促进新媒体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同时,加强新媒体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使得人才的培养与新媒体发展实现同步。(责编:解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