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包装巨头利乐中国悄然布局饮料研发

时间:2018-05-09 09:12:22来源:时代周报
  很难说利乐与常温奶到底谁成就了谁:利乐提供的高效率机器以及包装为常温奶提供技术支持;而常温奶的高速发展也令利乐这个“幕后玩家”赚得盆满钵满,安信证券研报显示,在1997-2007年间,我国乳业行业规模从不足8000吨扩大至3.6万吨,复合增长率约17%,而常温奶是这轮快速增长中最大的玩家及受益者。

  曾经在一家乳业公司工作的高明(化名)对利乐的“套路”早已熟稔。“毕竟是跨国企业,利乐进入中国的时候,他们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他们的设备相对比较好,同时又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当大的技术支持。虽然他们的设备比较贵,但是当时他们给我们介绍了一家租赁公司,由租赁公司买下设备再租给我们,同时我们同利乐签订合同长期购买包材”。高明对记者表示。

  宋亮对记者指出:曾经,利乐对乳业公司的营收主要分为两部分:设备费用及包材费用,其中包材费用里面还有专利费。

  到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国内常温奶遭遇打击,一些进口常温奶品牌趁机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不过,即便如此,利乐仍旧是快速增长的常温奶市场的赢家。乳业专家王丁棉记者表示,这些进口常温奶大多“位于海外,专供国内”,国内乳企失去的市场由这些进口常温奶填补,其中大部分海外厂家使用的包装均来自利乐。记者走访了几个大型超市后也发现,目前市面上铺货率较高的七、八种进口常温奶中,大部分均使用利乐的包装。

  不过好景不长,紧接着利乐包和利乐枕的专利保护时间相继到期。目前,利乐仍可以收取“专利费”的产品仅剩下“利乐钻”。与此同时,国家反垄断调查局于2013年对利乐开始采取反垄断调查。

  这桩跨国反垄断案于2016年11月被盖棺定论,认定利乐在2009-2013年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妨碍包材市场的公平竞争,罚款金额达6.68亿元。

  未来待考

  市场上并非没有冲击者,除利乐外,如今的国内包材市场还活跃康美、纷美、碧海等玩家但这仍然难以撼动利乐公司在包材领域的霸主地位,尽管利乐的市场份额已不再是曾经的近90%。

  Frost&Sullivan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2016年度,利乐公司中国市场的无菌包装销售金额占国内无菌包装市场销售金额的比例约为70%,销售数量占比约为60%。而排名第二的SIG集团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金额占比超过12%,销售数量占比约为11.8%。

  新巨丰的招股说明书显示,“鉴于国内纸质无菌包装外资主导的行业格局,每年末伊利首先与外资供应商(辊式无菌包装为利乐)经过多轮谈判,确定包含采购价格的次年框架采购合同,在部分参考外资供应商报价基础上,伊利国内合格无菌包装供应商进行统一报价,集中谈判,与伊利确定次年采购价格”。

  宋亮及王丁棉均向记者表示,由于利乐的设备和包材要优于国内企业,因此,对于利乐来说,最大的威胁并不是来自数量越来越多的敌人,而是来自于日渐饱和的常温奶市场。

  宋亮对记者指出,利乐并不会直接切入进产品这个领域,而是会选择通过技术转让给企业的方式,“因为只有研发好的产品,企业才能增加对包材的使用”,而利乐也相当于掌握了产业发展制高点,“毕竟品牌和市场,利乐是做不了的”。

  眼下,常温奶已不复十几前的勇猛势头,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利乐又站在历史的另一个岔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