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受国际欢迎 这些书做对了什么?

时间:2018-07-10 09:38:12来源:解放日报

  一本图书能够承载些什么?它不仅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

  而一本“走出去”的中国图书呢?那便是一种鲜活的、真实的中国形象展示,直接关系到中外文化交流。

  从中华文明源头来说,千百年来形成的包罗万象的文化格局,充分证明中国文化具有良好融合能力,正是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生命力所在。

  但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中国图书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走出去”的进程从未间断

  今年6月,上海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怡琮接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来信的是波兰教育出版社,他们想将波兰语版《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中的两个故事“混沌开辟”和“女娲造人”收录到六年级的教材中。

  这一封信让张怡琮喜出望外,因为今年5月《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才刚刚在全球上市。“一个月的时间能让一本中国图书频频出现在连锁书店和图书馆已经不易,进入教材更是想也不敢想。了解中华创世神话,也就了解了中华民族开创世界的气韵和精神,才能与西方文明展开对话。通过这本书,我们便离这一目标更近了。”张怡琮说。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7年前。中国图书《清明上河图》 被摆上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书店的书架,看到这一幕的张怡琮和她的同事们开心得热泪盈眶。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张怡琮解释,因为这是他们参与翻译、出版的外语版《文化中国》丛书品种之一,更因为此前,他们在这家书店只看到过一本有关中国的图书,“封面是一个戴着瓜皮帽的长辫子男人,还不是中国人做的”。

  张怡琮所在的上海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多年来推动着中国图书的对外出版传播。其中,让更多中国图书走进越来越多的海外书店、图书馆等,是他们长期以来的工作目标,“中国图书能进驻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书店,是标志性的一步。”张怡琮说。时间拉回到8年前,为了让《清明上河图》进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西方主流渠道书店,张怡琮和团队下了不小的功夫。

  想要让不熟悉中国的西方人理解该作品,文字通俗易懂和信息量尽可能丰富是两大原则。深入浅出的简明前言,将该画描述的场景、人物、时间、地点和历史背景等说得十分清晰。每页下方,配以该页图像的缩略图,红色线框标出解释文字对应的画面。在外观设计上,采用中西合璧的装帧形式。它看上去是一本普通的西式装帧的画册,但打开后每一页均可被拉开拉直,全书被展开后,就是一幅完整的宏伟长卷,800多年前热闹繁华的中国城市生活跃然纸上。这本书被美国代理商看中并推广发行。

  其实,中国图书登上外国人的书架,这一“旅程”很早就开始了。在1933年,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赛珍珠就进行了版权贸易的尝试。她当时就想寻找一位中国作家写一部关于中国的书,由她负责在美国出版。风头正盛的林语堂成了不二人选,他直接用英文写作了《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在美国出版发行。

  为配合发行,赛珍珠在《纽约时报》等媒体组织了一系列书评,该书很快风行美国,4个月内竟再版7次,并旋即跨越了大西洋,推出了数个欧洲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进程也从未间断,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国政府主导,其载体以《中国文学》杂志和“熊猫丛书”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