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公开出版的报纸。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创刊只有10个月的《新华日报》迁到重庆继续出版,直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查封。 众所周知,《新华日报》宣传团结抗战、宣传真理、揭露黑暗、敢讲真话,因此从诞生那天起,它就遭到国民党千方百计的破坏、压制和封锁。 在艰难的岁月里,你知道《新华日报》的创办经费和印刷报纸的油墨是从哪里来的吗?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周恩来当年安排创办的兴华炼油厂。 兴华炼油厂由国民党提供贷款和物资供应,但董事长、厂长等重要职员均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秘密选派,工厂的收入除按规定分给职工红利外,其余大部分资金以捐款形式经《新华日报》社转交给中共中央南方局,成为南方局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就成了《新华日报》印刷所需的油墨。
在严密的封锁下,《新华日报》的同志们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使得报纸能够冲破重重封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重庆日报消息,1941年农历冬月的一个晚上,重庆马蹄街阳翰笙家,年轻的方曙霞正在烤火。 方曙霞,1903年出生,安徽寿县人。1924年,方曙霞在上海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荣昌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根据党组织的决定,方曙霞从荣昌转移到重庆。到了重庆,他找到了上海大学的同学阳翰笙。 室内炉火正旺,不一会儿,周恩来推门而入。 方曙霞对周恩来表示了自己想去延安的想法。周恩来称,对他的工作另有安排。 翌年2月,组织通知方曙霞,涪陵办了一个炼油厂,安排他去炼油厂工作。 南方局部署创办炼油厂 兴华炼油厂位于原涪陵区荔枝乡桂花村三组荔枝园青龙嘴处,现属于崇义街道荔枝园社区二组滨江大道西段与新建的区幼儿园的中间地带。 “提起炼油厂,就不得不提到周恩来总理。”涪陵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余成红介绍,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敌伪势力不但用武力围剿解放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革命力量,而且在经济上也实行严密封锁,妄图一举消灭抗日民主力量。针对这一情况,中共中央南方局为了减轻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决定搞点生产和商业工作,就地解决经费问题。周恩来、董必武研究认为,楚湘汇适合领导这项工作。 楚湘汇1899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北京大学经济系旁听生。1933年楚湘汇到经济部门工作,1936年任安徽地方银行副行长。抗战爆发后,他辞去安徽地方银行副行长职务,在重庆认识了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等同志,以及《新华日报》的熊瑾玎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吴克坚同志。在他们的帮助下,楚湘汇走上了革命道路。 抗战期间,楚湘汇在重庆创办了湖南省银行重庆分行,担任经理,并利用银行掩护党的干部。后来,楚湘汇又参加国民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联总署的筹建工作,任常委、专员等职务。 “搞四联总署筹建工作,让楚湘汇在社会上有一定关系,具备了寻求贷款、搞点生产的条件。”余成红说,党组织就把搞生产和解决经费的任务交给了楚湘汇。“他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决定创办一个炼油厂,并得到了周恩来、董必武的赞许和支持。” 国民党西南公路总局负责人是陈地球,楚湘汇与他在原平汉铁路共事时有过交往。通过陈地球,楚湘汇得到了货款和物资供应。 炼油厂厂址设在涪陵,对外挂的牌子是“交通部西南公路总局第二炼油厂”,业务上直接与设在重庆的兴华油脂股份有限公司联系。大家习惯称它为“兴华炼油厂”,因为“兴华”二字与《新华日报》的“新华”二字相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