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岗位全是共产党员
兴华炼油厂建在涪陵城西荔枝园,厂房是在一块租用的地皮上盖的。另外,炼油厂还有两条船,大船主要载货,小船载人。炼油厂有职员20余人、工人一百六七十人,在涪陵招了许多工人,亦工亦农,厂里放假时工人可以回家务农,厂里生产繁忙时,工人每10天休息1天,平常实行两班制进行生产,星期天休息。 炼油厂还在涪陵城内原夏家沟16号设有办事处,对外进行业务联系。夏家沟16号原是涪陵开明绅士张肃霑的四合院。张肃霑对抗战持支持态度,但并不知地下党的底细,他对南方局常驻办事处的人以礼相待,多方支持。夏家沟16号办事处,在抗战期间也成为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基地。 1942年,兴华炼油厂开工了。 兴华炼油厂的不少同志都是党组织派到涪陵去的:方曙霞到涪陵后改名叫方进一,在兴华炼油厂的职务是秘书课长。楚湘汇任董事长潘念之(又名潘公皓)是厂长,费明箫担任会计主任,兰振华是总务主任,谢筱乃任副厂长兼工务课长,工务课副课长是颜白秋,材料课长是余如序(余金堂),还有个董事张永和(化名),即《新华日报》报馆经理熊瑾玎。方曙霞在《涪陵兴华炼油厂记》中回忆:“但是彼此都没有横向联系,我们在一起开会研究工作,从彼此谈话的立场、观点中能领略出来。” 方曙霞是做工运工作的,过去经常发动工人起来与资本家开展斗争。作为兴华炼油厂的秘书课长,方曙霞曾经请示周恩来如何做好工人的工作。周恩来指示:“我们不能在炼油厂工人中发展党组织,只能对工人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因此,炼油厂内没有建立党组织,在厂内的共产党员也没有和地方党组织发生联系。下班后,炼油厂就组织工人阅读《新华日报》,学习时事,了解形势,正面教育工人努力搞好生产,支援前线爱国将士抗日。 为办报提供经费和油墨 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并秘密通过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和消极抗日的政策。 从那时起,为加强国统区的工作,中共中央指示,党在国统区的工作方针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反对急性和暴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命令和社会习惯所许可的范围,稳扎稳打地进行斗争和积蓄力量”。与此同时,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封锁,《新华日报》的办报经费和印报纸的油墨无法保证。 新办的兴华炼油厂,既以合法的机构掩护了大批的地下党员,又通过办厂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还为《新华日报》印报纸提供油墨。 兴华炼油厂以桐油等植物油为原材料。炼油的原料主要是桐油,是从彭水等地买来的。生产方法是将桐油皂化,再经过蒸馏产生汽油、煤油、柴油和润滑油等产品。 方曙霞回忆,建厂之初,汽油的产量不高,出油率约10%。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厂里工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提出“多炼油,炼好油,办好油厂支援前线”的口号。在炼油技术、设备上不断革新,安装了高压锅,出油率提高到30%、40%,最后达到了60%,日产油大概一吨多,一个月能生产几十吨。“并将油厂的下脚料制成油墨,供《新华日报》社印刷使用,打破了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的油墨封锁。” 兴华炼油厂发展很好,炼油厂工人的工资比涪陵地区其他厂工人的工资都高。年终厂里赚了钱,还给职工分红利。经过大家的努力,炼油厂生产很好,有一定经济收入,厂里给每个工人发衣服。对生活较困难的工人,厂里还发给他们被盖。工人工伤或生病,厂里及时发给医药费。 《涪陵革命遗址通览》记载,除上述开支以外,炼油厂赚到的钱绝大部分以捐款形式经新华日报社转交南方局,通过董必武划作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新华日报》社。 掩护地下党员为抗战做贡献 1944年,滇缅输油管接通,外国油大量运进中国,兴华炼油厂即宣告结束。兴华炼油厂在涪陵生产3年,不仅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解决了《新华日报》印报纸缺少油墨的问题,还支援了抗日,以当时的合法机构掩护了大批的地下党员,为后来的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人才。 作为董事长,楚湘汇主要负责销售,利用他与陈地球的关系,炼油厂生产的油得以由当时的西南公路总局包销,主要供给重庆民生轮船公司和梁山(今梁平区)飞机场至万县的汽车燃料,这对当时发展交通运输、支援抗战、安定后方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厂内各职能部门掩护了一批革命者,为解放战争积蓄了骨干力量,通过生产活动,还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懂生产、懂管理的干部,如廖沫沙、陈野萍、钱保功、谢筱乃、刘绍文、余金堂、王芝伦、贾明第、陈晓鸣等同志。方曙霞在1982年任永川地区政治学校副校长、江津县政协常委。 “外油输入还不是停办的主要原因。”炼油厂工务课副课长颜白秋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称,党的“七大”召开以后,日本侵略者很快就要失败了,如果这个厂不停,资金和干部以后会陷在里面。及时停办兴华炼油厂,可以把积累的资金转移去上海一带搞贸易,为党组织在上海搞活动打好基础,同时可以抽调干部去急需要的地方开展工作。“最后炼油厂还剩几十两黄金的红利,党组织用这部分资金去办了别的企业。” 余成红称,兴华炼油厂的兴办对涪陵地方工业的发展,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涪陵在原兴华炼油厂旧址上,修建了地区粮食局炼油厂和国家粮油储备仓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