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新华书店,老字号翻开新一页

时间:2019-01-14 09:23:06来源:浙江日报作者:李月红
  时政读物也越来越接地气了。王忠义翻开书,里面是29名采访对象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还没等我从沉思中反应过来,王忠义又接连发问,“有没有发现,在这些畅销时政读物里,浙版书特别多?”笔者转了一圈发现,还真是。既有常销读物,如《之江新语》,也有本周才上架的读物,如《大决策——邓小平与改革开放》,近三分之一的品种为浙版书。

  阅读热带来销售热,没想到出版也这么热。显然,这与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是密不可分的。王忠义拿到的一份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所有门店的时政读物销售首次破亿元。“越来越多的浙江经验走进书里,再从新华书店走进读者心里”。

  科技赋能创新服务

  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也要跟上信息化的步伐

  看完第一个展台,我们继续往里走。

  店内共三层,各式各样的书柜书台,高低错落地陈列于各个区域。店长马晓静告诉我们,一楼是人文社科区,二楼是少儿区,三楼是艺术和科技区。书店从最初的370多平方米,到今天的3300平方米;从最初的不足千余种读物,到如今的6万种在架图书,不断地为读者提供越来越多样化的阅读选择。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阅读趣味,它们都能在新华书店里找到蛛丝马迹。”在社科区,我们碰到家住附近的七旬读者陈胜利。这家书店陪伴他走过人生各个年龄段。

  在他的印象中,上世纪70年代前期,书店里除了政治读物,只有一些年画、挂历、连环画及少量科普读物。到了1978年,街上爱读书的人突然多起来了——那年中外文学名著首次出现在新华书店里,“我们通宵达旦地排队,队伍从青年路排到浣纱路,长达三四百米,当时书店为了确保读者安全,采取分发编号纸,再后来为编号纸盖书店公章,才算是抢到一张买书券。”

  书店有大时代的喜怒哀乐,也有阅读改变人生的温暖烛照。高考恢复后,年轻人争先恐后地涌入书店,购买《数理化自学丛书》。“我也是通宵排队买书队伍中的一员,”陈胜利说,“当时书店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买到书,规定一个人只能买一本,不能成套购买。”可以说,在帮助一代人重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的同时,新华书店也承担着国家文化复兴的重任。

  陈胜利说,他见证了解放路店诞生的无数个第一:1979年,在全省率先尝试开架销售;1987年,首次举办大型书展;1990年,首开作者签售的先河;1996年,开出全国首家网上书店;2007年,首开“延时书吧”,营业时间延长至晚上11时……

  正边走边回忆着,我们碰上了导购机器人“小新”。我走上前,“小新,我想买一本《朗读者》。” “好的,我带您去找。”小新愉快地回答。不到一分钟,我们就跟着它走到人文区展台,上面果然放着一本《朗读者》。从去年起,浙江新华就在全省门店推出机器人导购服务,它们不仅会导引导读,还会唱歌跳舞,深受小朋友的喜爱。“第一个‘小新’就是在解放路新华书店上岗的。”马晓静笑着说。

  “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也要跟上信息化的步伐。”马晓静指给我们看,书店各个角落都藏着各种“黑科技”:

  入口处,有两台自助购书机,读者可以体验类似“无人书店”的购书全流程;

  收银台旁,有自助发票打印机,全国书业第一张供应链电子发票就诞生在浙江新华;

  每个区域配有电脑,可以查询全国每年20万种新书的上架信息,以及300万条由浙江新华编辑的图书目录;

  墙上贴着书店与杭州图书馆合作推出“悦读计划”体验流程图,读者可以在新华书店当场免费借阅新书,甚至可以在手机上选书然后坐等送货上门。该功能开通三年以来,杭州市新华书店已为读者提供了1.3万人次的新书借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