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与共和国同龄的“共和国第一店”——王府井书店,作为连接知识与读者的桥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一路走来,书店培育了一大批忠实读者,与之构建信任的同时,也捕捉到他们阅读动态的一些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的获取途径只有书籍、报刊,时常光顾书店的读者多对知识渴望强烈。随着时代发展,从纸媒到网媒的过程也发生转变,阅读方式也更加多元。但即使在网媒飞速发展的当下,纸质图书购买能动性也丝毫未减,闻着书墨香气阅读可以使读者把书读透,知识在脑中汇聚、升华,这都是促使读者持续集中于纸媒阅读方式的原因。 谈及阅读情况,早已成为全社会焦点,随着近几年“全民阅读”推广和“书香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阅读习惯这一概念也在重塑的过程中。就书店对读者进行分析,爱好、实用和体验是他们前往实体书店的动力。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读书品类的选择上,文学类仍是阅读题材榜首,其次是社科经管类图书。不同年龄段对图书的需求有较大差异,社科、哲学类更受“60后”“70后”欢迎,“80后”偏爱经管、生活类图书,社会新人“90后”则更青睐文学和励志类书籍。学历越高,职业规划目的越明确的群体,则对阅读实用性要求越高。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大幕,把科学文化推进盎然的春天,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各界读者在王府井书店排起长龙,书店内常常门庭若市,读者络绎不绝。但是在40年后的今天已经很少看到人满为患的书店,因为改革开放在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影响着人们的素质涵养与精神层次。书店作为引导、推广大众阅读习惯的阵地,为了促进实用性与享受性阅读的结合,也不断努力,经营项目拓展、宣传方式多样、促销活动频出皆是手段。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是读者阅读习惯养成的最大困难,刺激读者购买欲的因素从单一的学习需求向多元转变。实体书店逐步推行文化、休闲、娱乐一体的经营策略,开启不断创新扩展的新阶段。比如线上线下的融合、对文创产品的融合,都是为了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做探索。 追溯王府井书店的历史,70年的时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这中间书店经历过高考恢复,教辅书一上架就售空;中外文学名著读者排队购买;明星作者的诞生,签售场景的火爆……很多人说,一本好书能够唤起人们一个时期的阅读记忆,一本畅销书更能反映大众文化思想的蜕变。 改革开放后,国人思想解放,渴望放眼世界,畅销书层出不穷。国外著作,昆德拉的哲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出版后大受欢迎;《时间简史》被翻译成40种文字;《谁动了我的奶酪?》创造了当时出版业的奇迹,在各类畅销书排行榜位居前列。国内出版物中工具书、教材教辅类图书是阅读主流。1987年张艺谋将莫言原著《红高粱家族》搬上大荧幕,引起强烈反响;《金庸作品集》受到了很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近年国内科幻类畅销书《三体》大热,作者也凭借该书获得“雨果奖”。可见,世界一直在变化,读者的阅读需求也更多元化。 回到25年前的1994年,那是王府井书店生命航程中的巨大转折点。当年,北京市政府决定通过招商引资,对王府井大街进行改造,处在大街黄金区域的王府井书店似乎迎来了一次飞跃的机遇。然而在拆迁改造过程中引发的一场争议,“黄金地段还要不要文化企业”,使王府井书店的去留问题成为当时社会议论的一个热点。幸运的是,出席全国两会的数十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和提案,呼吁在改造王府井大街时,要妥善安排,保留新华书店。金秋十月,千万读者盼来惊天喜讯。北京市政府在当年10月31日表态:“王府井书店是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国家级书店,它的位置仍然在王府井大街。面临即将到来的21世纪,书店一定要建成高档次、高水平、一流的现代化书店。” 现如今,书店不仅是售卖图书的地方,而且处于文化宣传的前沿,是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文化潮流的重要场所,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上,都可以看到新华书店的影子,70年来为推动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