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刘晓凯:不断为印刷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人才成长环境

时间:2021-04-09 08:20:50来源:科印网

  2020年度工程系列印刷工程专业初、中级职称评审会于2021年4月6日在京召开,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局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工程系列印刷工程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刘晓凯出席会议并讲话。

  以下为讲话全文。

不断为印刷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人才成长环境

——在2020年度工程系列印刷工程专业初中级职称评审会上的讲话

(2021年4月6日)

刘晓凯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经中宣部干部局批准,由中国印协组织开展的工程系列印刷工程专业初中级职称评审工作今天上午进行。今年的评审工作,本来春节后就计划进行,但受疫情反复的影响,时间上做了多次调整,给各位评委添了麻烦,在此,感谢各位评委的大力支持。职称评审工作既是衡量行业从业者技术水平和素质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行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做好印刷工程专业职称评审工作,对于加强印刷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印刷技术革新创新、促进文化强国和印刷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部领导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指示,为工作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借今天评审会之机,我和各位专家作一个交流。

  一、我国印刷业职称评审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工作水平亟待提高

  对人才的绩效考评和职称晋升激励,是各行各业培养人才、发掘人才、发挥人才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公务员领域有成熟的职务职级晋升制度,高校老师成长中也有规范的职称认定程序。职称制度是全球通用的技术能力专业性证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不断的探索改进,现在已经臻于完善。对于带有制造加工业属性的印刷业来说,40年来实践证明,推进职称制度不仅极有必要,而且不可或缺。大家都知道,我国印刷总产值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5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8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位,企业数量由1.2万家发展到近10万家,这与印刷业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分不开的。据测算,截至2019年底,我国印刷行业共有258万从业人员,技能人员(即技术工人)约100万人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有10万人左右。从比例上看,与其他制造加工行业相比,这个数字偏低。比如,根据有关数据,汽车行业、医药行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者超过50%。我觉得,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企业技改速度慢,需求程度低;另一方面,与我们行业职称评审机制不完善,注重高端人才、忽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有相当的关系。在一些印刷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比如德、日,都有相当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职称晋升制度,走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发展管道,不仅可以进入社会较高层次,而且生活无忧、受人尊重。我们在这方面差距还较大。这使得印刷业职称评审工作长期以来进展不快、影响不广,难以满足印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目前,在我国新闻出版业人才评价体系中,中宣部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等高层次人才工程项目,新闻出版署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有“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印刷行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中国印协有毕昇印刷技术奖等。可以说,高端人才的评价标准和推选渠道是比较充分和畅通的。但面向广大印刷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管理,无论在制度设计、统筹推进,还是在渠道疏通、宣传引导等方面,都有一些短板,需要在观念和体制上加以克服,更好地发挥职称评审对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作用。

  中国印协从2012年开始,积极参与印刷工程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逐渐破解了印刷产业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奇缺的困局;从2018年开始,我们又受委托组织了印刷工程专业的初中级职称评审工作。截至目前,全行业共有80多位同志获得副高级职称,10多位同志获得正高级职称;308位同志通过初级职称评审,获得助理工程师职称,66位同志通过中级职称评审,获得工程师职称。初中级职称评审,提升了印刷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信和地位,一定程度上增添了产业的整体技术含量。这使得曾经一个时期,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要拿在其他有关行业考评的中级职称,到我们这里参评高级职称的历史得到了终结。但这些工作成就,与我国印刷业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可发展空间,还有一些遗留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印刷行业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后,行业的职业技能等级如何认定及转评问题,一直没得到较好解决。再比如,申报人员参评的基本情况差异较大问题还是常态,这几年中,申报者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24岁;从业年限最长的达40年、最短的仅1年;学历从中专、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到博士,均有申报同一等级职称的情况,等等。这反映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长期积压的“饥渴”问题,甚至存在长期从事印刷专业技术工作,年届退休时仍没有任何职称的现象存在。虽然产业的智能化推进和“无人工厂”建设一定程度上在破解着人才供需的“魔咒”,但一个成长型、朝阳型行业,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接续有力、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产能增长的瓶颈难以突破。这也是我们目前制定“十四五”规划中备受困惑的短板弱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