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8.4%产量,实现超30%营收、46%利润,而背后却变局丛生,看酱酒行业未来何去何从?

时间:2022-11-24 09:38:15来源:科印网作者:王洋

  编者按

  2018年末以来,贵州省针对白酒包装省内配套率低的“痛点”,大力推动白酒包装配套本地化。与此同时,酱酒热自贵州席卷全国,政策因素叠加酱酒热度,众多印刷包装企业纷纷扎堆入驻贵州,一幕幕喜忧交加的产业故事正在上演……

  为此,《印刷经理人》杂志特别开设“贵州酒包配套本地化发展”系列栏目,通过对话数位典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深入报道贵州酒包配套本地化的整体概况、发展历程、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我们期望能够以贵州为例,加深行业同仁们对于包装产业配套的认知,并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往期推荐:

  ● 包装需求上百亿,本地配套率超80%,看贵州如何从“向外看”到“向黔看”?

  我国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并孕育了灿烂的酒文化。历代的文人墨客与美酒佳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饮酒抒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华诗篇。可以说,国人对酒寄予了特殊而浓厚的情感,酒被赋予了一种神奇和优美的文化内涵,使其品质超凡脱俗。

  一直以来,我国的白酒制造业较为发达,白酒品种繁多且风格各异,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享誉海内外。作为传达中国白酒文化最直接、最形象的载体,酒包装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酒包装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在酒文化中也日显重要。

  作为酒类的配套供应商,酒包企业应该充分了解白酒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产业变化动态,针对性地实施长足发展战略,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中国白酒市场整体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见图1),2016年,我国白酒年产量为1358.4万千升,达到峰值,此后白酒产量一路下降,到2021年仅为715.6万千升。2021年的白酒产量较2016年的峰值下降了47.3%,几乎“腰斩”。 今年1~8月,我国白酒产量达到440.7万千升,同比下降1.0%。从1~8月各月白酒产量来看,总体也是呈现震荡下行趋势。

图1 2015~2021年我国白酒产量统计图

  2015年至2021年,白酒产量减少近半,但白酒销售收入和利润却不断提升。据统计,我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6033亿元,7年间增长8.5%。利润则从727亿元上涨至1702亿元,白酒行业在产量几乎“腰斩”的情况下,实现了两倍以上的利润增长。

  今年1~8月,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4238.89亿元,同比增长15.22%;累计实现利润1596.26亿元,同比增长39.67%,仅8个月已经接近2021全年的1702亿元。

  白酒产量不断下降的同时,白酒行业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据数据显示,2016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为1578家;2021年,这一数字下降到965家。同时,产能逐年向优势产区集中,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21年,白酒产量占行业比重超过1%的省份共17个,比2020年减少1个。其中,9个省份的白酒产量占比较上年有所增长,8个省份下降。2021年,贵州茅台、五粮液等8大头部酒企产量占全国白酒产量的20.67%,营收占比达45.89%,利润占比达58.18%。

  总体来看,我国白酒行业发展特点鲜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逐年减少,行业集中趋势明显,产销量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营收利润则逐年增长,行业“马太效应”显现,强者更强。

  酱酒进入高景气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白酒按香型划分,主要可分为12种,其中以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三种白酒产量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代表酒企分别是五粮液、贵州茅台和山西汾酒。在白酒行业整体总产量下滑和品牌集中度提升的大背景下,受益于消费者对于酱酒的追捧,过去几年,酱酒席卷行业内外,“酱酒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渠道推动和需求不断扩容下,酱酒从2019年开始明显崛起,行业进入高景气发展阶段。酒企、资本纷纷争相涌入,不断建厂房、推新品。不仅酱酒消费市场得到迅速扩张,酱酒利润也远超白酒行业平均水平。

  “高利润又引发更多入局者。”某白酒经销商曾表示,这轮“酱酒热”在2019年开始全面升温,之后仍持续多时,“期间全国新增很多酱酒品牌及产能”。光大证券一份研报显示,2017年至2020年,酱酒收入年复合增速达13.15%,远高于白酒行业整体 1.78%的年复合增速。

  《2021~2022中国酱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 中国酱酒产能约60万千升,和2020年基本持平,约占我国白酒产能715.63万千升的8.4%;实现销售收入1900亿元,同比增长22.6%,约占我国白酒行业销售收入6033.48亿元的31.5%;实现利润约780亿元,同比增长23.8%,约占我国白酒行业利润1701.94亿元的45.8%。

  也就是说,酱酒以“8.4%的产量,实现了行业超30%的营收和近46%的利润”。在不少专家和投资者看来,“酱酒热”或将主导未来中国白酒市场格局,“大酱香”时代已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