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8.4%产量,实现超30%营收、46%利润,而背后却变局丛生,看酱酒行业未来何去何从?

时间:2022-11-24 09:38:15来源:科印网作者:王洋
  “酱酒热”持续赋能贵州

  “酱酒热”也带动了“产区热”。酱酒各个生产环节均存在严苛限制,特殊的气候、水质、土壤条件,对于酒料的发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时也对酱酒中香气成分的微生物产生、精化、增减起到了部分的决定性作用,并无法复制。

  因此,我国酱酒主要集中于赤水河流域150公里区域——世界酱香酒核心产区。贵州作为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中心,拥有几千家酱酒企业。黔派酱香型以50多万千升/年产能占我国酱酒产能85%以上,全国10强中有9家分布在黔北赤水河流域一带。

  乘着“酱酒热”的市场东风,贵州省也进一步加快推动全省白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全省工业经济实现较好增长。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25年白酒产业产值要达到2500亿元的目标。

  同时,贵州省十大工业产业排名从2022年二季度起开始调整,调整后的十大产业为:酱香白酒、现代能源、现代化工、基础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生态食品、健康医药。酱香白酒产业从原来贵州省工业产业排名第二位跃升为第一位,成为贵州十大产业之首,是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据统计,2021年贵州省白酒产量34.81万千升,比上年增长30.5%;实现利润总额为890亿元和税金606亿元,分别占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5.5%和69%。白酒是贵州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贵州省统计局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酱香白酒的总产值同比增长55%,仅次于新能源及电池材料产业,排名第二;另一方面,酱香白酒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48.5%,位列全省十大工业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一位。

  高速发展背后的变局

  从2019年开始,酱酒市场进入狂热期,在经历2021年极速狂奔后,2022年酱酒开始进入市场冷静期。“高库存”与“低动销”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加之疫情影响、行业竞争加剧、原料成本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2022年酱酒市场表现不甚理想。

  据行业媒体《酒业家》报道,从2021年底到今年一季度,贵州省仁怀市的酒类销售公司的数量正在大量减少,不少销售公司或已注销公司,或正在转让办公室,其中至少有三成以上的电销公司已经消失。

  窥一斑而知全豹,销售公司的生存现状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仁怀乃至酱酒产业酒企的整体经营现状不容乐观。另据有关媒体报道,在中秋、国庆这一双节旺季,很多酱酒企业的销售情况仍不乐观,不少企业销售业绩同比去年下降至少50%,分化更为严重。

  进入下半场,酱酒品牌面对扩张红利消退的局面,渠道的进一步下沉就需要品牌去渗透,随着消费者对酱酒的认知逐渐增多,对品牌的依赖度亦会随之增加。在行业的发展趋势下,品牌、规模、产品、资金等具有优势的酒企,会有更好的发展潜力。

  相比中小型酱酒企业在脱离“酱酒热”这一大环境后开始面临更多困难,头部企业则仍然保持高增长态势。从公开数据来看,贵州茅台上半年营收增长17.38%,预计全年仍将保持15%以上增速;郎酒预计在2022年整体营收将由2021年150亿元提升至200亿元,而酱酒是其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由此可见,酱酒仍然会保持较高活跃度,只是快速地进入到品牌竞争阶段,头部品牌和区域强势品牌的发展差距将越来越大,“马太效应”更加明显,中小品牌突围难、劣质酱酒逐渐退出将会是大趋势。

  虽然调整期的酱酒产业面临诸多问题,但酱酒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2022年初,《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提出:

  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到2025年和2030年,规模以上企业酱香型白酒产量分别达到60万千升和80万千升,全面建成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成为引领白酒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培育壮大白酒企业梯队,打造世界酱香型白酒品牌,构建品牌强大、品质优良、品种优化、集群发展的白酒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在政策支持下,以赤水河流域构建起来的“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和“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和茅台镇中心聚集区),依然是酱酒产业发展的“主场”,规模竞争、品牌竞争和文化竞争,则将成为市场主旋律。未来,贵州酱酒产业集群化趋势将愈加凸显,酱酒市场规模仍将继续扩大。

  作为白酒行业的配套供应商,酒包企业应把握酱酒发展趋势,紧跟市场需要变化,及时调整市场策略,为自己赢得发展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