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协会院校

人生执着事竟成——记温州福瑞达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成森

时间:2009-10-14 08:27:18来源:科印网作者:梁孝克

  这是一间西南朝向的办公室,每一个晴好的午后,阳光便越过香樟树透窗而入,使整个房间格外亮堂。

  此时若得闲暇,办公室主人林成森就会在窗边支上三角架,装稳Canon5DⅡ单反相机,专心致志地拍摄公司的样品。经过一番对焦、调光后,弯着腰整个脸几乎“贴”在相机上的林成森揿下快门,“咔嚓、咔嚓”声随之快意地响起。


林成森

  经营印刷厂二十多年来,林成森几乎没什么爱好,但摄影是个例外。只要一提起摄影,他就滔滔不绝,一改往日冷峻、不苟言笑的形象。而往往,摄影话题的另一个落脚点,是他已经为之奋斗半生的印刷业。

  对林成森而言,“印刷”就是他的人生规划,值得他用一生去做好。

  崭露头角

  上世纪80年代,林成森在新城中学任化学教师,妻子则在钱库开了个小作坊印刷饭、菜票赚钱补贴家用。虽然林成森在学校里教学任务繁重,但一回到家,他就是小作坊的“技术指导”,凭着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成功地开发出了在布料上印刷的丝印技术。采用这项技术,同等劳动强度下别人要干15天的活,他们只要2天就能完成,而且印刷效果更好。这项技术让小作坊生意兴隆,同时也让林成森下定决心辞去已有12年工龄的教职,欲在印刷行业有所作为。

  然而,命运总是爱作弄人,林成森刚下海,就呛到了水。1989年,一位客户慕名来找他,委托加工一批北京亚运会的宣传小旗帜。林成森揽下这笔利润颇高的单子时,怎么也没想到日后等待他的将是一个合同陷阱。最后双方对簿公堂,官司一直从龙港镇打到苍南县,从苍南打到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结果以各负50%的责任结案。“这是我在合同上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血的教训!”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时至今日,林成森仍对这一经历刻骨铭心,时时自我警戒。

  后来,机会终于来了。林成森在上海延安机器厂看中了一台待售的402四开单色二手胶印机,当时全国印刷市场一片低迷,这台几乎没开过的机子仅以1.5万元低价出售。但林成森手头却没有买下这台机子的钱。

  “就在这个时候,先后有三个人上门找我,要我把布料丝印技术转让给他们。”林成森回忆道,“每人5000元转让费,大家一拍即合!”

  1990年,带着1.5万元技术转让费,林成森跑到上海拉回了自己看中的402胶印机,真正开始了个人的印刷之路。

  1991年,他又引进曼罗兰对开单色胶印机,连续三年承印全国税契商标,企业效益良好。1996年,林成森承印增值税登记证,因采取铜版纸分切技术而名声大噪。

  在被誉为印刷业的黄金时期的90年代,林成森的小印刷厂经营得法,生意红火。但就在这个时候,他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印刷厂不办了!402机子转卖给别人,另一台机子交代给小舅子,一年赚几十万的印刷厂说停掉就停掉。

  原来林成森另有打算。当时我国电脑制版逐渐兴起,而苍南印刷业却还是普遍采用手工制版,效率和质量都比较低。当他得知清华大学开办电脑制版培训班后,毅然关停印刷厂,负笈清华求取新技术。学成归来,林成森和朋友一起购进一套印前设备,在钱库镇开了一家印前部。由于生意十分兴隆,林成森乘势把分公司开到印刷业发展迅猛的龙港镇来。

  这时龙港建镇已经有13年,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迎接他的将是更大的发展舞台。

  福瑞达之道

  苍南1981年从原平阳县析出建县时,印刷包装业才刚刚起步,零星发展。如今,苍南已经成为全国三大印刷集散地之一,2002年更是斩获了“中国印刷城”这一业内“王冠”。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印刷业之所以迅速发展成为苍南的支柱产业并享誉华夏,离不开一大批为之添砖加瓦的苍南印刷人。林成森创办的温州福瑞达印务有限公司豪迈如歌的发展历程,也正是“中国印刷城”崛起的一个缩影。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同志视察温州福瑞达印务有限公司

  从钱库到龙港,林成森感受到了这个“移民之城”背后潜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尤其是印刷业,生机勃勃,家家户户都有忙不完的活干。此时办印前部已经一年多的林成森,决定杀一个漂亮的“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