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展会活动

【科印报告】2022中国数字印刷发展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2-12-15 09:32:54来源:科印网作者:常晓霞
  中国数字印刷市场发展现状

  01  国内数字印刷机装机量增速放缓

  (1)静电数字印刷机装机量下降

  科印传媒一直关注数字印刷市场发展,自2004年以来,每年都向行业推出“数字印刷在中国”数字印刷机装机量调查报告。2022年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单张纸生产型彩色数字印刷机装机量为1470台,是自2018年装机量每年稳步上升后的首次下降,比2021年下降了332台,如图4所示。主要原因,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市场投资热情减弱;另一方面经过前几年的激增,市场保有量大大增加,增速有所下降。单张纸高端彩色数字印刷机装机量曲线比较平稳,2022年度装机量为94台,为近8年来的最低值。

图4 2015~2022年国内单张纸高端彩色印刷机和单张纸生产型彩色数字印刷机装机情况
(统计时间段为上年8月到当年7月)

  (2)高速喷墨印刷机装机量进入阶段性平台期

  2015年以来,高速喷墨印刷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突飞猛进。为此,科印传媒从2015年开始,每年出品《“高速喷墨印刷在中国”装机量调查报告》,旨在追踪高速喷墨印刷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图5显示,从2015年至2020年,高速喷墨印刷市场实现了高速发展,每年新增的装机量都是前一年的2~3倍,但2021年新增量首次与上一年度持平,为299台,表明高速喷墨印刷机装机量进入阶段性平台期。我们预判,受大环境和相关市场变化影响,“平台期”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

图5 2015~2021年国内高速喷墨印刷机装机情况
(统计时间段为当年1~12月)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市场中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的保有量大大增加,单台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的月产能达到数千万印级别,最高是单台静电型数字印刷设备产能的数十倍,当前市场上尚没有足够多的订单源来匹配,出现了阶段性供需不平衡;二是“双减”政策持续影响,导致教材教辅订单断崖式下降,存量产能还需要进一步消化,增量产能也需要时间去开发。

  高速喷墨印刷市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词是升级。一方面市场应用需要升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设备供应商需要持续升级技术,满足更多应用领域需求。期望通过供需双方的持续努力,推动高速喷墨印刷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如图6,把3种类型的数字印刷设备装机量汇总到一张图中,可以侧面反映出国内数字印刷市场整体产能的发展情况。整体来看,数字印刷机装机量近年来增速放缓。其中,单张纸生产型静电数字印刷机装机量波动较大,自2019年经历了两年快速增长后,今年装机量出现下降态势。单张纸高端彩色静电数字印刷机从2017年开始,每年的装机量呈现下降态势,曲线整体波动较小。而高速喷墨数字印刷机2015年以来装机量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并于2019年首次超过单张纸高端彩色静电数字印刷机。从目前的保有量和新增装机来看,单张纸生产型静电数字印刷机仍为数字印刷市场的生产主力。

图6 3种类型数字印刷机装机量汇总曲线

  02 外部因素对数字印刷市场发展提出挑战

  (1)市场需求疲软

  进入2022年,新冠疫情在全国多个省份和地区持续蔓延,对一些接触性行业,特别是接触性服务业冲击影响较大,如餐饮、旅游、酒店、零售、会展等,各种消费和经济活动减少,势必会导致印刷品用量减少。

  此外,疫情加速了各行各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流程审批在线化、合同签署电子化、财务报销数字化、办公协作远程化......导致印刷品的需求程度进一步下降,进而对印刷企业,特别是图文快印店产生巨大影响,很多企业订单不足。

  (2)“双减”政策持续影响

  从去年7月至今,“双减”政策已经落地1年多时间。1年来,整个教培行业从内向外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多数面向K12的教培机构关停或收缩。在教培行业印刷需求断崖式下滑的情况下,涉足教培市场的印刷企业首当其冲会率先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那些过度倚重单一行业、单一客户的印刷企业。相较之前,有的企业业务量下滑80%以上,有的企业每月教培业务收入减少多达五六十万元。

  前几年,为抓住教培市场增量机会,不少企业引进了不止一台黑白高速喷墨印刷设备,受到适用范围影响,这些设备很难广泛用来做其他业务。有些企业不得不出售原有设备,甚至濒临倒闭。

  (3)人工成本高企问题更为突出

  对劳动密集型印刷企业来说,人工成本高企不是一个新现象,近年来普遍存在于企业中,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在过去一年,受疫情影响这个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疫情造成人员流动性下降,企业招工难,为留人、招人就要开出更好的价码,从而给原本利润就微薄的印刷企业带来更大经营压力。

  这就倒逼印刷企业一方面要压缩冗余的结构,精简岗位;另一方面建立更柔性的生产管理体系,加强自动化和数字化能力,越来越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改变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