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期刊 > 包装财智

人才评鉴之误(中)

时间:2013-02-09 15:40:58来源:作者:风里-李峰
  招贤纳士易走入的误区
  很多空降高管给人的印象,正如新华都高层人士对唐骏的印象,即“说得多,秀得多,做得少”。他们一旦进入企业,往往上演“三刻拍案惊奇”:第一拍,“拍胸脯”——信誓旦旦;第二拍,“拍脑袋”——主观臆断;第三拍,“拍屁股”——干不好只好拍屁股走人。
  企业家为把企业做大而求贤若渴,却难免饮鸩止渴,主要出于以下五个误区。
  第一,忠诚误区。企业家难免会有君王情节,非常看重职业经理人的忠诚。然而企业终究不是企业家个人的王国,企业家与经理人之间是契约关系。忠诚是相互的,终生无条件依附企业的人,是奴才而非人才。
  第二,学历误区。好多成功的企业家学历不高,往往对高学历人士有一种好奇心和莫名的好感,领导高学历的人也会满足虚荣心。
  第三,经历误区。唐骏的高薪,很大程度上跟他的辉煌经历有关。这个世界愿意为经历付钱,却不愿为能力买单。像刘邦和萧何那样,为没打过仗的韩信设坛封将的绝无仅有。
  第四,业绩误区。找一份连年亏损的上市企业年报,看看CEO给股东的致辞,就知道什么是“业绩包装”了。业绩不仅可以包装,而且很难用KPI衡量。业绩的好坏只有一部分是可以用管理者能力的高低来解释的,具体取决于地域市场、产品市场、上级和下属的风格和能力等很多因素。
  第五,孟尝君情结。很多企业家像古时的孟尝君,爱才,迷信多样化。积攒人才,有点像收藏古董,食客三千中,多数人只是食客。王安石曾作如此评价:“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第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能把鸡鸣狗盗和雄才大略的人放在一起。第二,人才不能储备。没有用武之地,人才就会像食品一样腐败变质,“保鲜期”很短。

  害群之马的主要人格障碍
  企业不仅容易“空降”伪人才,也容易在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上栽跟头。如果说高管招聘问题主要在于择优,那么新员工招聘问题主要出在劣汰。
  大型企业招聘量大,容易让有破坏性心理问题的害群之马混进企业,可谓引狼入室。据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NIMH)的数据,各类精神疾病年发病率为22.1%。在中国,不是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一般都会被视为“脾气不好”。因此该数据虽略显夸张,但基本可以参考。以下是按照心理问题分类的统计:反社会人格障碍:2.1%(USSG美国公共卫生署);边缘人格障碍:2%(NIMH);精神分裂症:1.3%(USSG);抑郁症:9.5%(NIMH);焦虑症:2.8%(NIMH)。对企业危害最大的是反社会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主要体现在道德内化的失败,也就是俗话说的,“良心被狗吃了”。安然的破灭,几乎可以完全归因于JeffSkilling这个CEO的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的人有能力装扮成理想的领袖,他们能够表现出企业需要的品质”,纽约心理学家巴比克如此说。他估计,大约一百个同事中,有一到两个是反社会人格。他告诉人们,“反社会人格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他们衣冠楚楚、富有魅力,完全像一个优秀领导人。但是面具背后,隐藏着他们的狡诈和蛮横。他们侵吞公司资产,危害股东权益。”
  研究反社会人格40年之久的加拿大心理学家海尔认为,对企业领导人进行反社会人格检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目前企业中大量存在的欺诈行为。然而许多人早已聪明到可以骗过心理测验,正如电影《本能》中的变态警察骗过测谎器一样。安然的Skilling曾在麦肯锡工作过,麦肯锡选人非常慎重,但还是让他混进去了。
  偏执型人格障碍,实际上并不是“偏执”,而是“多疑”,原文是paranoid。不信任人的领导最难追随,不信任人的下属最难领导,他们总把人往坏处想,不断滋生是非,伤害团队士气。可以说,任何伟大的管理者都无法激励偏执型的员工,顶多能把他们对团队的危害最小化。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喜怒无常,情绪不成熟,行为冲动,不计后果,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极大损耗管理者的精力,对团队士气危害极大。
  人格障碍是在个人成长经历中逐渐形成的,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转变,这类人往往成为企业的负资产。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在招聘这一关过滤掉以上三种变态人格。最后还要警惕抑郁症,这是自杀的罪魁祸首。
  空降高管经常由于看走眼或水土不服,效果不理想。按照世界知名领导力变革专家NoelTichy的说法,企业如果不得不从外面找CEO,已经说明企业在人才梯队培养上的失败了。企业必须从内部培养人才。问题是谁值得培养?这又回到选人的老问题。众多企业并不善于在早期发现高潜质领导人才,梯队建设压错宝,是内部选拔不能承受之轻。(人才评鉴之误的标准之误、工具之误详见下期)
  (原文发表于2012年第6期《中欧商业评论》,作者为领导力测评师、培训师、教练,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
#news_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