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印刷中唐山玉印,所有的包装印刷几乎都采用调幅网,以网点面积的大小来体现颜色的深浅。甚至网点具有二维特性的电雕凹印,即不仅有面积的大小,还具有墨层的厚薄,都采用调幅网。以网点疏密体现颜色深浅的调频网测评,一般只用于一次性印刷的书刊、画报。在包装产品,尤其在追求品牌一致性的外包装上,很少有企业敢用调频网。这是因为多年来的经验已经证明:调幅网重复性能好,只要控制住网点基本单元,复制还原十分稳定。调频网十分细腻制版,但一旦最小网点稍有变形,经疏密程度算法的放大,实际颜色就会变浅,复制还原比较困难。印后设备
HP indigo模拟的传统调幅网点如果不仔细辨别,同胶印、柔印、凸印等平面网点难以区分。爱普生起家于印前打样故障分析与排除,调频网可以使样张十分细腻,但因网点结构的不同,同实际印刷效果总有些差距。由于数码产品要在传统印刷领域攻城略地,或者说与传统印刷配套、互补,因此同传统印刷相像到什么程度金融危机,是否能达到传统印刷目前的质量水准,这不得不成为考量数码印刷质量的一根标杆。柯达 本届亚洲标签大奖数码质量的评比,基本上就是按照以上两类网点结构分别评判:对调幅网,就观察所模拟的网点是否失真,是否形变。本届作品中出现了一些线条网(如图12所示)柯尼卡美能达,传统印刷中很少会出现这种网点结构,数码印刷也不应该有。之所以形成按一定角度排列的变形线条,估计是网点拖尾所致。困难的是,对数码调频网的评估目前还没有参照物,我们甚至很难找到瑕疵企业,只能根据对整个图片的感观来评判。以找不到瑕疵作为对参赛作品的评语,说明我们的评判标准有所缺失,也反映了数码印刷界必须尽快建立质量评判标准,否则就要拖行业后腿。 个性化印刷 图12 2020亚洲标签大奖数码印刷某参赛作品线条网微观图
色彩 其实,自数码印刷进入中国以来中国印刷企业强,我们都知道用数码印刷模拟传统印刷存在一定的难度。以模拟调幅网的数字印刷技术为例,国内凹印制版的龙头企业曾用某款最新数码印刷机型去追凹印产品,普通人看后觉得很像,但专业人士将网点放大,就相差很多。像与不像是数码产品的生命线数字印刷机,对调频网结构的数码也一样。笔者2019年在参观一家同时具有辊枕结构的机组式柔印机和某品牌数码印刷机的企业时,曾提出能否用数码设备追一下柔印机上印制的一张青苹果标签,看一下能追到多少,有多大失真?可能是因为疫情的关系目前尚没有回音。网印 这就直逼目前国内数码印刷界的软肋,数码印刷在面上已经铺开上光,但没有数码印刷品的质量评判标准,已经阻碍了数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业界有一种说法,因为目前数码机基本上是进口设备,现在还没有到订标准的时候。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当年我们订立GB/T17497--1998柔性版装潢印刷品标准时过度包装,当时的设备也是以进口设备为主,但订立一个产品质量标准,业内就有了一个技术上的参照,印刷质量就会有所提升。反之,没有标准防伪印刷,如本届亚洲标签大奖的数码质量稍逊于上届,应该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设备维护与保养 3.数码印刷机必须要依据结构的不同作正确分类,这对科学地制订数码行业印刷标准有很大作用。我们已经知道,目前国内印刷界配置的数码印刷机品类繁多,以成像技术分类酒品包装,有静电成像技术、喷墨成像技术。以所用油墨分类,有采用水性墨的,也有采用溶剂油墨的。为达到快速干燥,喷嘴做了重大改革,从而使用UV油墨。为模拟传统网点软件,因而采用电子油墨。何况墨水中还细分颜料型或染料型,甚至包括各种不同的墨粉。兰达数码印刷机还号称使用纳米油墨……因此,对于各种不同的数码印刷机需要科学分类,从而分门别类地制订印刷质量标准。数码界现在已经发现的一些质量问题,如图13所示的毛刺与白线报纸印刷,以及本届数码参赛作品中出现的斜线网点,要有准确的分析,并要有可靠的解决方法。 软件 图13 某些数码印刷品上出现的毛刺和白线微观图
版式设计 当然,如果对所有的质量故障能够统一解决,这当然最好。不过喷墨成像的设备同静电成像的设备故障不尽相同裁员,如白线与毛刺总不会出现在静电成像设备上吧?测评 数码印刷体现的是印刷界的未来,但坦率来讲,成本与质量这两大关口并不好过。传统印刷希望数码印刷能比自己好,进步更快,但在目前阶段现状及趋势,成本与质量也正成为两大营垒争夺的阵地。我们知道,,从图书出版到标签、包装,体现自动化、智能化特点的数码印刷一定会逐步成熟,逐步完美金属包装,甚至总有一天会取代传统印刷。但是,目前还不是传统印刷缴械投降的时候,传统印刷在自己领域的不断改善与创新,在成本与质量上还有可能再搏一下。希望竞争能促使国内的数码印刷发展更快,也希望传统印刷不要轻易丢弃自己的阵地。分色 |
蔡成基专栏
总访问量:105304 更新时间:2023-08-24 08:56:33
单位:阪田油墨(上海)有限公司
职务:总经理助理
简介:印刷高级工程师,30多年的凹印与柔印经历,柔性版印刷专家,历任中国印协柔印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理事,中国包协包装印刷委专家组成员,曾经在上海多家印刷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美国联合印刷器材公司产品技术总监,熟悉凹印与柔印印刷设备,多层吹胀共挤膜和流延共挤膜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柔性版印刷技术管理工作,技术专著颇丰。现任阪田油墨(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