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市场政策

科学社深思,出版机构的按需印刷创新就要这样做……

时间:2022-02-10 16:32:31来源:科印网作者:安骏
  01

  生产运作流程调整

  出版单位内部的生产运作流程的调整主要涉及选题及产品设计、可供品种及库存管理、订单、印装生产以及入库配送等方面。

  选题及产品设计方面,重点是要结合当前数字印刷的生产工艺、印装品质是否可以开展订单式生产进行分析,对于当前不具备订单生产的品种制定有针对性的备货策略,进行备货生产。同时,兼顾不同印刷方式印装成本,选择合适的定价策略对开展订单式生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供品种及库存管理方面。

  其一,是可供品种管理

  可供品种管理是订单式生产的关键,是区分后续生产运作流程的重要依据。可供品种管理涉及图书产品源数据信息、印装数据信息以及印刷付型文件三类数据的管理。由于订单式生产的特性,未进入可供品种目录管理图书,不宜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目前常见的可供品种目录类型包括:标准版、作者定制版、图书馆馆配版以及断版等。

  与标准版不同的是,其他类型的可供品种目录往往会因为印刷生产的工艺及成本因素,对图书的装帧、用纸以及定价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处理,以满足订单生产的特性。从而实现利用数字印刷可以使一本图书的生命周期无限延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目的。

  其二,要做好库存监控

  用数据驱动的备货策略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库存风险。如人民邮电出版社利用用户管理与大数据营销平台印数决策支持系统推动“以销定产”按需出版的生产经营模式。

  订单、印装生产及入库配送方面重点则是使其能够适应多品种生产运作的要求。较以往单一品种的图书生产运作,多品种生产需要解决“一对多”再到“多对一”的逻辑配备,即从一个多品种的订单转化为多个印单生产,并在生产完成后从多个印单中分拣不同的图书形成一个可发货的订单。鉴于印刷设备按品种生产的特性,即使出版单位可以实现一个印单含有多个品种,但在印装环节也需要进行分品种生产。

  而且,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来看,印装环节还存在合单生产的需求,从而导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对多”的情况。因此,订单及入库配送也成为按需生产的一个难点问题。如科学出版社研发的POD智能生产管理系统依靠软件、设备和人员的匹配,在订单、排产、印装、分拣、配送等环节解决“多对多”问题。

  02

  配套支撑能力建设

  按需生产的配套能力建设包括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标准规范、信息系统、数据对接、定点厂产能等方面。其中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是核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随着按需生产理念的普及,无论是统一由生产部门负责,还是成立独立的按需生产部门推动,都是可行的,各有利弊,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而标准规范、信息系统和数据对接是推动按需生产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标准规范就无法依靠系统提高效率、优化成本,没有系统就无法实现数据对接,没有数据对接就无法形成上下游联动,三者缺一不可。

  较以往相比,这两年国内印刷企业产能提升明显,尤其是传统印厂越来越多的介入数字印刷领域,产能瓶颈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地缓解。

  产业链生产协同创新

  按需生产是否可以运作起来,不仅需要出版单位进行自身优化,还依托于生产企业的配合和监管部门的认可。因此,形成产业链融合发展十分关键。目前我国在按品种备货式生产的运作模式已经十分成熟,产业链各角色分工明确,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商业模式。而订单式生产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包括各类测试线以及出版单位自建生产线等,但从产业链融合的角度看,都还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实现产业链协同,首先要从需求方做起。出版单位在做好自身内部生产体系建设的同时,可尝试与产业链内合作伙伴进行联合,探索构建“一主多辅”的生产体系布局,建立“多点按需生产,通过就近快速物流”服务体系,缩短图书上架时间,节约物流成本费用,为出版业创造最优价值。